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我們不懂轉基因,也不去爭論,但我們的員工餐廳不能用轉基因的油和食材。”這是日前一家知名企業的董事長公開發表的言論。盡管政府部門的科普已推行多年,但相比朋友圈里一條條吸引眼球的謠言,科普的力度似乎還不夠。昨天,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再度正面回應轉基因安全性問題。
轉基因的安全性幾乎成了“說幾遍都不嫌多”的話題。但無論主觀是否愿意,完全繞開轉基因食品正成為越來越難的事情。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副處長張憲法首先澄清,并不是所有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品都叫“轉基因食品”。
張憲法表示,轉基因食品不是無限的。以玉米為例,玉米生產出來之后,玉米粒、玉米籽、玉米面、玉米粉這些都叫轉基因食品,但是再往下走,用玉米喂的豬是不是叫轉基因豬,這就不是了。轉基因大豆生產的油叫轉基因大豆油,但是用轉基因大豆油炸的油條就不是轉基因油條,所以轉基因食品的概念是有界限的。
在中國如此,在美國更是這樣。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大食品與營養學院教授羅云波介紹,美國現在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品已經超過七成,據農業部轉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美國超市購買的部分食品進行檢測,都含有轉基因成分。
羅云波表示,美國市場上,在普通超市里面轉基因食品非常多的,只是不作標識,因為它是自愿標識。如果在國內不吃轉基因產品的人,最好別去美國出差,如果你去美國超市問這里有非轉基因的食品嗎,很難找到。
作為農業轉基因技術和產品的監管者,張憲法顯然不認可“不安全”的說法。
張憲法認為,世界主要國家、世界主要國際組織都在采取手段建立管理框架對轉基因技術進行監管。所以,對轉基因不能籠統地說它好還是不好,安全還是不安全,只有通過監管批準上市的才是安全的。國際組織對這一塊也有一些共識,通過批準允許上市的是安全的。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有幾個定論,現在我們對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遵循的是一個個案分析,逐步的一個原則來進行評價,現在應用了20年,沒有發現科學證實的安全性問題。
科學家們離技術最近,謠言同樣聲聲入耳。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表示,如果沒有轉基因農作物,沒有轉基因木瓜,我們今天還能吃木瓜嗎。網上看有人講勸大家不要吃木瓜,有這么恐怖嗎?木瓜轉了一個基因,就像給人打預防針一樣的,不過使這個植物抵抗病蟲害,有這么恐怖嗎。沒有見過的全是轉基因,引起了大家的恐慌。也是網上看到的,四個翅膀的、四個爪子的(雞),天方夜譚,科學家也沒有這么大的本事,來成批生產四個腳的、四個翅膀的雞。
孟山都公司中國總裁高勇舉的例子是另一個廣為流傳的謠言帖:《阿根廷欲哭無淚,全球第一個毀于轉基因的國家》。
高勇說,微信上經常傳的一個謠言帖子,叫《阿根廷欲哭無淚,全國第一個毀于轉基因的國家》。與反轉人士宣傳的恰恰相反,轉基因技術讓阿根廷人賺了大錢,阿根廷人笑得很開心,沒哭。這些年來,由于生產力的提高,阿根廷將它的大豆、玉米、豆粕、大豆油以及由大豆、玉米生產出來的牛肉銷售向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換回來的是大把的美元還有人民幣。
張憲法和他的同事們做的事,就是在風口浪尖上不多不少地執行法律法規。國際上進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估多采用三個原則,即實質等同原則、個案分析原則和逐步完善原則。我國的轉基因安全評估較此更為嚴格。
張憲法表示,轉基因安全管理制度,美國是看產品,歐盟是看過程,我們國家是看整個過程,不僅僅看你的產品,只要你采取轉基因技術,整個過程都要監管,我們國家綜合了兩大經濟體的管理模式,既看產品也看過程,我們有專門的法規,我們是個案分析,一個一個來。這一個是安全的,不代表另外一個是安全的,所以任何一個都要經過安全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