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安全性的日益重視,對于檢驗檢測機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近年國家檢測行業的開放,檢驗檢測機構的發展機會越來越多,但同時所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多。檢驗檢測機構為了能更好地為社會提供服務,應該從各方面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識別并盡可能降低風險的發生。
由于在檢驗檢測的整個過程中都具有風險,要進行風險管理,首先需要從各個過程中識別風險。為了能全面地識別這些風險,可以按照過程管理的順序,分別從檢驗檢測開展前、檢驗檢測開展中、檢驗檢測開展后對風險進行識別。
一、檢驗檢測開展前,可以從合同評審、樣本及樣品的管理以及信息保密和安全等方面來識別風險
1.合同評審過程中需要和客戶進行有效溝通,識別樣品信息、檢驗檢測方法、人力資源、設備設施、客戶需求等方面的風險,同時對于合同評審的信息在機構內部要予以有效溝通。
2. 聯想到2007年“大白兔奶糖”事件,當時菲律賓FDA公布被檢大白兔奶糖含有甲醛,針對這一事件,冠生園集團公司即刻將產品送往權威檢測機構SGS檢測,結果并未檢出甲醛。同時新加坡、文萊、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分別對“大白兔”進行了抽檢,結論都是不含甲醛。由此可見,對于檢驗檢測機構而言,在合同評審過程中,機構應有效評估和識別樣品,避免假冒偽劣樣品帶來的風險。同時也應識別樣品標識、樣品存儲等方面的風險,對于存放在其他地點的樣本,需要進行被替換和更改的風險管理。
3. 在檢驗檢測開展前,需要注意信息的保密和過程的安全,識別客戶樣品、文件和參考樣及傳遞過程中信息泄露的風險,同時還需要識別客戶樣品本身對機構可能帶來的安全方面的風險。
二、檢驗檢測開展中,可以從資源、樣品、過程控制、安全、保密等方面來識別風險
1. 從資源上來講,檢驗檢測機構在開展工作時應排除因資源不足帶來的風險。應識別人員、設備和環境設施、消耗品和參考品、運輸工具、監控設備等方面的風險,檢測時,尤其要注意識別樣品前處理過程和儀器分析過程中,因為環境(除溫濕度外還有光、振動、風速)等超出范圍可能帶來的風險。
2. 從樣品方面來講,在開展檢驗檢測時需要識別樣品本身、取樣方法、樣品制備、樣品存儲、樣品運輸及樣品代表性等方面的風險,對于檢測活動,尤其需要識別因樣品本身基質復雜帶來的風險。
3. 從過程控制方面,檢驗檢測機構應該識別現場文件準備、方法、數據處理、現場控制等方面的風險;識別技術文件準備不充分帶來的風險,以及測試方法的不匹配、測試方法執行偏差、數據可靠性、檢驗過程控制、外部數據引用、系統數據抓取錯誤、數據處理過程錯誤等帶來的風險;尤其需識別在檢驗現場一些突發事件導致的風險,比如貨柜比約定時間晚到、貨物未完成、貨物堆放在難以抽取的位置、現場樣品及客戶參考樣被替換、被檢方人員現場不配合等導致的風險。
4. 大多數人都對于2003年SARS病毒事件記憶深刻,但是大多數人不清楚的是,2003年下半年,新加坡和臺灣實驗室又先后出現了實驗室病毒泄漏事故。在臺灣和新加坡分別發生SARS實驗室感染事件后,衛生部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強傳染性SARS病毒毒株、人體標本集中管理,確保病毒實驗室及保管單位生物安全。
因此從安全方面來講,對檢驗檢測工作而言,需要識別不同檢測工作的性質、地點、測試方式導致的健康、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風險,比如微生物、化學品、玻璃器皿、機械、光、電、高低溫、液體、粉塵、噪聲、射線、爆炸等方面的風險。
5. 從信息保密方面來講,檢驗檢測機構需要識別在檢驗檢測過程中對于客戶資料(包括進出口商、供應商、產品價格、生產廠家等)、樣品、數據結果等信息泄露的風險。
三、檢驗檢測工作開展后,機構應對樣品處理、報告發布、環境安全等進行控制,需識別樣品存儲和處理、結果處理和報告發布、信息安全和保密、環境安全等方面的風險
1. 從樣品存儲和處理方面來講,檢驗檢測機構應確定樣品保存的時間和方式,對于需要銷毀的樣品按客戶認可的方式和法律法規要求安全銷毀,需識別樣品保存不善帶來的樣品實效、丟失以及樣品處理不當帶來的風險,尤其要注意樣品銷毀過程中的保密和安全。
2. 從結果處理和報告發布上來講,檢驗檢測機構應妥善處理數據、準確表述結果、有效發布報告。
機構應對識別數據處理和結果表述方面,包括有效復核、篡改數據、可疑數據是否復測、臨界值是否結合不確定度、規范數據修約等方面的風險;對于報告發布,檢驗檢測機構需要有效發布報告,識別檢驗報告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以及報告被修改、報告保密等方面的風險。
3. 在信息安全和保密方面,檢驗檢測機構應對整個過程中的數據和信息有效控制,并識別客戶信息、報告和數據、報價、樣品等方面信息未保密帶來的風險。
4. 從環境安全方面來講,檢驗檢測機構應識別樣品處理、報告存儲等可能帶來的環境和安全方面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