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人機圍棋大戰”成了熱點話題,無論懂不懂圍棋,并不影響公眾對這場大戰的關注。昨日,在圍棋人機大戰第二場比賽中,人工智能“阿爾法圍棋”再度戰勝韓國九段棋手李世石,總比分以2∶0領先(5局3勝)。
人工智能“阿爾法圍棋”是眾多科學家、圍棋大師共同合作的結果。雖然人工智能也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不過其技術水平遠沒有達到“阿爾法圍棋”的技術水平,更多是以智能手機、智能手表、智能穿戴設備的形象出現。不過,同“阿爾法圍棋”的順風順水不同,這些智能設備在發展過程中卻是問題多多:價格、續航、應用̷̷其實最重要的問題還應該讓用戶安全放心地使用。
前段時間央視《第一時間》關于兒童定位手表輻射超手機千倍的報道猶如一顆炸彈,在可穿戴設備產業乃至整個智能穿戴產業的水面上激起了千層浪。吐槽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從行業標準、產品規范等方面進行思考與探討的。
參與標準制訂,引領行業發展的機會
對于高輻射產品堂而皇之登陸大眾消費市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行業標準的缺失。其實,早在半年前,已經由相關機構思考標準砝碼的事情,北京的一個非官方機構所組織的一次產業年會上,已經發布了一個智能可穿戴設備行業標準體系。其被寄予規范混亂的行業秩序,供產業鏈參考、促進行業發展的期望。但是,在現實的操作過程中卻更多的留于虛表。于此同時,從產業層面來看,相關產業的創業參與者“我行我素”,致使數據信息使用不規范、隱私保護匱乏、職業道德底限下拉等問題致使行業無法朝良性方向發展。
面對有影響力的行業標準空缺這一客觀現實,如果我們還是停留在“產業發展不成熟,致使無法有穩定的標準體系出來”這種“該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理解層面,那顯然不利于產業更健康、有序地發展。在這方面,只有著眼于消費者的深層次需求,所以才能做到直抵消費者心底的產品,按今天時髦的詞來說就是“爆品”、“痛點”,從而做到讓大家的真實需求在該產品的使用過程中得到釋放。同樣,行業標準的制訂也是一樣,行業發展不成熟成為不了標準缺失的主觀理由,相反,正因為行業不成熟,我們才更需要一份有前瞻性、有責任心的相關指導意見來引領并督促大家在智能穿戴這條道路上走得更加規范與成熟。
專業檢測機構存在深度市場機會
沒有標準支撐的智能設備,何以證明自己的“智能”與“可穿戴”呢?尤其是可穿戴設備那些自詡的功能得不到相應標準,或是檢測機構的佐證,還在市場檢驗中屢屢敗下陣來,最后連最基本的安全問題也成了不安全的黑手。
在這個時候,人們對于一個專業、職業而富有公信力的檢測機構的需求呼之欲出,甚至比留于紙面的行業標準更讓人期待。那么,對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說,這個檢測機構又存在著怎樣的市場空間與機會呢?我們先來看看目前國內可穿戴設備都是如何檢測的。
首先,比較關注智能穿戴相關公眾號,或經常逛科技類媒體、論壇的朋友可能都看過不少智能可穿戴設備的“草根”檢測法,即純人工檢測。比如以功能為監測運動情況的智能手環為例,那就是找個人戴著這個產品經過大量的相關運動或類似運動的動作,看看結果呈現的數據情況。對于這樣的檢測,在樣本的選擇上,可以說是做到了隨機性,但樣本量顯然是不夠的,甚至還存在著結果隨試戴者的不同而不同的情況。
其次,套用手機等相關設備的檢測方式。這對于缺少樣本量的純人工檢測來說,是一種升級。但是,局限性也是非常明顯的,那便是對于特定功能檢測的缺失。就拿手機來說,主要側重于環境適應性檢測、部件的壽命檢測,以及信號、輻射等方面情況的檢測。但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檢測,顯然不僅僅局限于這些方面。比如心率監測、睡眠監測等方面的功能,在手機檢測的模式下顯然無法得到有效的實現;而這些功能又是該智能設備到底有沒有用、好不好的真正考量依據。
面對智能設備的升級與發展,對專業的產品檢測機構的需求也就顯得愈發迫切。因為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將倒推企業的產品被檢測需求。那么,對于創業者來說,可以如何切入,機會點又有多大呢?一方面可以在著力于硬件檢測的基礎上,對產品進行全方面的功能檢測;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相關的機器設備引進,從專業功能檢測入手,對具體的功能實現深度的專業化檢測,由此還可以推進該功能領域的相關標準和系統的規范。而無論哪種模式,目前的市場空間和前景都是非常可觀的。因為對于智能設備產業來說,目前尚屬于探索階段,接下來的2016年,伴隨著大數據和生態圈的逐漸成長,將帶動智能可穿戴市場的全面啟動;再過三五年的成長之后,包括可穿戴設備在內的整個智能穿戴市場將在2019-2021年迎來高速發展期,在此之后市場可能趨于穩定。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那么,在可穿戴設備產業的紅利期到來之前,若能先行切入專業檢測領域,或許便可以打開“先入者為王”的成功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