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規劃財務司司長趙華林日前表示,在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不斷深入以及PPP等新模式的推進下,“十三五”期間環保市場潛力巨大,總社會投資有望達到17萬億元。他是在第八屆中國環境產業大會上做這一表示的。
趙華林介紹說,雖然在經濟新常態下,環保產業面臨財政投入、模式創新等多重挑戰,但機遇同樣不可忽視。他認為,新常態下環保工作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導向,將工作重點由控制污染物增量向優先削減存量、有序引導增量轉變;在管理路徑上,由過去依靠環境容量轉變為依靠環境流量。“環境流量是瞬時容量,它是連接環境總量和質量的橋梁。什么時候減排、怎么減排、減多少,都要依據不同的時間、地點、區域而定。這樣就可以將減排和環境質量掛鉤。”
他還透露,“十三五”環保規劃正在抓緊編制中,規劃的奮斗目標、努力方向、工作基本面及立足點等與“十二五”環保規劃一脈相承,但在具體的工作重點和節奏、制度安排和行動方面等均將有新的變化。
記者了解到,“十三五”環保規劃將與三大污染防治無縫對接。這一規劃將努力構建全要素指標,在水、大氣環境質量和總量控制指標的基礎上,初步考慮將全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牧草地土壤環境質量、生態紅線保護面積、生態服務功能提升等指標納入“十三五”規劃。
同時,趙華林認為,新常態下環保產業具有其自身特點,包括:整體環保市場巨大與局部尋找產業機會難度加大并存;新環保法帶來環保新機會與經濟下行壓力產生環境管理新挑戰并存;環境金融蓬勃發展與環保財政投入不足并存。而對于環保金融來說,明確回報模式十分重要。“找不到回報機制,環保金融就是一句空話。比如PPP,最關鍵的就是要找到投資回報點和回報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