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儀器管理平臺是由校級大型儀器管理平臺、院級儀器管理平臺和平臺管理中心三級構成。
西南石油大學等高校不僅加強平臺建設、制度保障,還配備了數量和素質都合理的大型設備管理團隊。
通過將大型儀器與社會單位共享,高校幫助企業等很多社會單位解決了買不起昂貴儀器設備做檢測的難題。
華東理工大學的73臺大型儀器沒有休息日,甚至到晚上12點后,華東理工大學的部分大型儀器依然在忙碌。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華東理工大學推出了大型儀器設備全時段共享機制,這73臺大型儀器得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地面向全校師生提供服務。
以上場景只是我國很多高校面向校內師生共享大型儀器的縮影,像中國科技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也面向校外社會單位開放大型儀器,這些高校在大型儀器共享平臺建設、校內共享、校外共享等方做了哪些探索?中國教育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采訪。
建立統一管理機制搭建共享大平臺
“高水平的前沿研究離不開尖端科研設備的支持,而這類設備往往耗資巨大,單個課題組難以承擔。”在中科大副校長張淑林看來,學校為每個課題組單獨購買這些尖端設備既不現實也沒必要,而且課題組也相對缺乏管理這些設備的專業人才,不利于設備的維護、利用。
為解決這一當前高校和科研機構普遍面臨的問題,從2000年起,中科大就決定建設統一管理、開放共享的公共實驗中心,購置一些各學科急需、通用的大中型實驗儀器設備、軟件平臺等,逐步建立起資源公用共享系統。
“當時正是‘985工程’一期建設時期,我們沒有國家重點建設經費‘撒胡椒面’,而是拿出8000萬元建了4個公共實驗中心,出發點就是希望使有限的資金能夠發揮最大作用。”張淑林介紹說,目前該校已建成理化科學、生命科學等6大公共實驗中心,擁有大中型儀器設備280余臺套,各類儀器總價值約3.5億元。
中科大生命科學實驗中心常務副主任胡兵介紹說,該中心自主研發了一套智能化、信息化的實驗儀器共享管理系統,該系統具備用戶管理、預約、計費管理、儀器管理等6大功能,使整個中心的管理流程順暢而高效。
“學校對6大中心統一管理,相關學院受學校委托進行協助管理,各分中心又有各自的管理運行制度。”中科大公共實驗中心主任魯非介紹說,學校“搭臺”,學科群“唱戲”,這種模式使各個分中心探索出適合自身的管理模式。
在設備采購這一公共平臺建設最核心的環節上,中科大把自主權下放給各分中心。每個分中心都設立了專家委員會,由學院領導和相關教授組成,在前期廣泛征詢科研人員意見的基礎上,由專家委員會對中心的儀器購置、規劃發展等重大事項進行決策,報學校核準。這樣的會議平均每2至3年召開一次,能夠及時地跟進科研工作者對設備的具體需求。
相比于中科大以6大公共實驗中心撬動學校大型儀器共享機制,南開大學在2003年就成立了由主管校長擔任主任的學校大型儀器管理委員會,建設了大型科學儀器虛擬管理平臺。同時,該校設立大型科學儀器虛擬管理平臺開放基金及維修基金。從2003年起,學校每年撥付200萬元專項經費作為大型科學儀器虛擬管理平臺的開放基金及維修基金。
2011年6月,南開大學新的校級大型儀器管理平臺在全校試運行,該系統集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管理于一體,實現對平臺儀器實時在線管理,可進行系統信息交換和通訊、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及監控。
據南開大學實驗室設備管理科科長胡寧介紹,該校儀器管理平臺是由校級大型儀器管理平臺、院級儀器管理平臺和平臺管理中心構成。截至目前,校級大型儀器平臺接入170臺大型儀器,5個院級平臺接入85臺大型儀器。校級大型儀器平臺有效用戶人數為3166人,其中教師用戶596人,學生用戶2570人,課題組476個,3年完成測試收費1135萬元。
與南開大學類似,西南石油大學則于2010年在該校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下設科級單位“大型儀器設備管理中心”,專門負責學校大型儀器設備管理的制度建設,開放共享網絡平臺的建設與維護,大型儀器設備共享使用中的協調、監管、咨詢、有償使用收入分配、使用效益考評以及大型儀器設備的調配等工作。
西南石油大學等高校不僅加強平臺建設、制度保障,還配備了數量和素質都合理的大型設備管理團隊。
西南石油大學通過實施“實驗隊伍培訓計劃”、“實驗室中青年骨干培養計劃”、“打通實驗隊伍職稱晉升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培養了一批基礎理論扎實、具有較高業務水平的實驗技術隊伍。同時,該校制定了《西南石油大學自研自制項目管理辦法》,以項目資助的方式鼓勵師生參與大型儀器設備的研制、升級改造、功能開發等。
張淑林也認為,專業化理念不僅應體現在體系以及硬件上,更應體現在隊伍建設上。為此,中科大為公共實驗中心工作人員量身打造專門的評價體系,單獨對其職稱與業績進行考核,激勵該中心工作人員專注于對儀器的性能改進和功能開發,從而更好地為科研工作服務。目前,中科大公共實驗中心共有專職技術人員126人,62%的人擁有博士、碩士學位,擁有正高、副高職稱的人數分別為15人、25人。
高水平的儀器管理團隊,不僅使中科大公共實驗平臺可為用戶提供解析樣本數據和結果等專業服務,也大大提高了儀器設備的利用率。以生命科學實驗中心為例,該中心平均每年為校內外用戶提供儀器使用時間達5萬小時。
校內全時段共享激發學生自主創新活力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小張之前通過了該校現代儀器分析A、B課程考核,因此他在提前預約成功的情況下,可以在任一天、任一時間進入該校分析測試中心使用大型儀器做實驗。
華東理工大學自1998年開始嘗試大型儀器向學生開放,該校當時開設了儀器操作的培訓課程,該課程結束后,青年教師及學生可以申請參加考核,考核合格才能頒發儀器上崗證。
2013學年上半年,華東理工大學對此進行了改革,該校面向研究生開設了現代儀器分析A、B課程,同時也向青年教師開放了現代儀器分析B課程。現代儀器分析A課程主要向學生講授所有大型儀器操作的理論知識;而B課程則將儀器分門別類,由儀器管理人員按照儀器類別,先為學生講授如何制作樣品、調試儀器等技巧,隨后在儀器前一對一、手把手地傳授學生操作方法,并組織學生進行考核。考核時,由3名專家組成專家考核組,學生上機操作,專家考核組對學生上機操作情況打分,合格的可獨立上機操作,獲得75分以上成績的通過考核。
華東理工大學實驗室與裝備處處長藍閩波介紹說,現代儀器分析B課程為32學時,每個教學班班額根據儀器的特點不同而不同,以保證每個學員都有充分的上機時間。為不干擾正常的科研實驗,該校將這兩門課程安排在晚上,同時按照參加課程人員將來所做實驗的輕重緩急,可優先安排上課。
藍閩波解釋說,之所以青年教師和研究生所學不同,是因為青年教師基本掌握大型儀器的理論知識,而缺乏獨立操作儀器的技能。而研究生缺乏操作大型儀器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只能先學習A課程再學B課程。
對于為何開設這兩門課程,藍閩波解釋說,一方面是因為青年教師和研究生有時需要自主調節大型儀器參數獲得數據,如讓儀器管理員用常規參數操作儀器,難以達到實驗理想效果;另一方面是因為該校面對全校師生,推出科研儀器全時段共享機制。
據介紹,目前華東理工大學所有單臺件價值40萬元以上的儀器全部加入全時段共享機制,這73臺儀器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地提供服務。
“管理人員下班,儀器不下班。”藍閩波表示,為解決節假日和夜間開放儀器所導致的管理和安全問題,該校全時段共享操作流程完全實現了自助,無需安排管理人員值班。通過現代儀器分析B課程考核的該校師生,可在全時段共享平臺上預約,自行操作儀器完成測試。全時段共享平臺會在用戶預約的時間,通過校園一卡通自動完成身份認證、打開門禁,并對操作進行全程監控。師生還可根據自身課題需求,自主調節大型儀器參數,及時發現實驗現象。
藍閩波提供的數據顯示,自華東理工大學對研究生進行大型儀器的操作培訓,并推出部分大型儀器全時段共享機制以來,該校大型儀器利用率比之前提升了50%,全時段開放的73臺儀器到現在為止,共增加了超過7000小時的使用時間。透射電子顯微鏡等部分熱門儀器平均每天夜間使用超過4小時,每天的熱門時間17:30—24:00基本被預約滿。
中科大公共實驗中心也通過提升該校研究生使用大型儀器的能力,提高大型儀器利用率。據介紹,該校公共實驗中心專門成立了研究生實驗訓練中心,每年為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開設物質結構分析、工程與材料等多門課程。僅2013年,該校就開設37門課程,選修課程的研究生、本科生總計3092人。
據統計,近5年來,中科大公共實驗中心累計為8萬人次研究生提供了測試服務,測試樣品數近70萬份,支撐研究生發表SCI、EI論文5000余篇,其中三分之一為高影響因子的論文,中心支持的博士生論文獲得“全國百篇優博論文”23篇、“中科院優博論文”62篇。
西南石油大學在大型儀器校內共享方面也卓有成效,該校在2008年自主開發了一套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網絡信息化管理平臺,將學校具備開放共享條件的大型儀器設備全部納入共享平臺。目前,共享平臺中共有166臺套、價值達到10146.28萬元,按臺套數算已占全校儀器的50.46%,按價值算已達65.72%,此項有償服務收入已達每年120萬元。
西南石油大學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處長郭平介紹說,近3年來,西南石油大學學生獲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勵近600項,其中國家級獎勵260多項,這基本上都是學生們在該校實驗室自主實踐獲得的成果。
為促進大型儀器校內共享,2011年12月,南開大學出臺了《南開大學大型儀器管理平臺測試收入分配暫行管理辦法》,規定平臺儀器測試收入的10%、10%、1%分別作為儀器組人員的酬金、平臺儀器維修基金、平臺運行維護費,儀器測試收入的79%返回學院,作為儀器組測試成本、日常運行和維修經費。
對校外單位開放共享換來雙贏局面
前不久,中央出臺的《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強調要把公共財政投資形成的重大科研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讓它們更好地為科技創新服務、為社會服務。
對此,張淑林表示贊同,他說:“資源說到底是國家給的,理應為社會服務。高校的公共平臺為區域經濟社會服務,我們視之為一種責任。”
據張淑林介紹,中科大公共實驗中心目前已有2個國家級計量認證檢測中心、1個國家級信息安全評測中心、1個省級實驗動物中心,這標志著該校公共實驗中心具備了依法為社會提供公正、科學數據的資質。
據介紹,2009年,中科大公共實驗中心加入“中科院合肥戰略能源與物質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積極為安徽省公安廳、交通廳、衛計委、環保廳等部門及高新技術企業進行交通事故責任鑒定測試,以及大量的食品、藥品質量鑒定、環境安全、高新技術的樣品測試,平均每年為外單位提供約3000人次各類測試服務,測試樣品2萬多份,服務機時3萬余小時,。
魯非以該校工程與材料科學實驗中心為例介紹說,該中心所屬的幾何量測量、材料測試與分析、熱分析實驗室都具備相應的國家級計量檢測資質,并面向社會相關領域提供檢測技術服務。
“江淮汽車技術中心于2012年初啟動與我們的合作項目,委托我們進行29種主要發動機關鍵部件的相關性能測試。”中科大工程與材料科學中心主任翟超介紹說,中心擁有先進的實驗設備、豐富的技術積累和從事工程材料力學性能試驗的資質,可以滿足江淮汽車的測試需求。江汽集團在報告中也表示,在和中科大工程科學中心的合作中收獲頗豐,已經預約在后期繼續邀請中科大相關人員進行技術指導。
張淑林認為,該校與企業等社會單位共享該校大型設備是互惠互利的,“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我校公共實驗中心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也得到進一步鍛煉與提升,更有利于中心的長遠發展,這無疑營造出一種良性多贏的局面,開放的胸懷會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胡寧介紹說,為方便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兩校教師開展科研工作,兩校在2013年4月開通了兩校大型儀器平臺校際互通,凡兩校有預約使用對方學校大型儀器平臺儀器意向的教師,可在對方學校大型儀器平臺申請設立課題組賬戶。
“申請程序很簡單。”胡寧表示,課題組登錄本校大型儀器平臺,下載《天南大互通預約共享平臺課題組申請表》和《大型儀器平臺儀器使用計劃表》,由課題組負責人填寫后交本校平臺管理員審核。課題組申請獲得批準后,在對方學校大型儀器平臺建立課題組并開通財務賬戶,再給賬戶充值就可進行儀器使用的預約。截至目前,天津大學在南開大學大型儀器平臺開設57個課題組,南開大學在天津大學大型儀器平臺開設63個課題組。
南開大學大型儀器平臺還面向天津及周邊地區的學校、科研機構及企業提供共享服務。據胡寧介紹,自2011年9月至今,南開大學大型儀器平臺服務校外用戶90家。
北京諸多高校為讓“沉睡”的科技創新潛力轉化成現實生產力,也積極將大型科研儀器與企業等社會單位共享。北京大學授權具有測試服務資質的北京燕達微構測試中心,作為校內開放資源的專業服務機構;北京科技大學成立了北京科大分析檢驗中心有限公司這一專業化市場運營機構,代表學校統一運營實驗檢測資源,面向社會提供商業化檢測服務。
北京多所高校還出臺激勵措施鼓勵大型科研儀器與校內外機構共享。2009年,清華大學將“實驗室開放基金”資助額度增加到1200萬元,并出資8000萬元新建高性能計算機平臺和電磁實驗室平臺,完善、增加開放共享的儀器設備資源。北京大學創立了儀器創新研發基金,鼓勵科研人員通過市場和企業的需求申報項目,對項目完成有明確的市場化目標。在北方工業大學,校方將共享服務納入教師的晉級和職稱考評體系,以提高他們服務企業的積極性,擴大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的廣度。
通過將大型儀器與社會單位共享,高校幫助企業等很多社會單位解決了買不起昂貴儀器設備做檢測的難題。例如分子間相互作用分析儀是抗體篩選的關鍵設備,重慶大學基因工程中心實驗室是西南地區最早購進該設備的科研單位之一,在加入重慶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后,該實驗室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衛生部免疫工程與移植免疫重點實驗室開展合作,為其承擔的科技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提供測試并取得成功,為華西醫院利用質譜進行膜蛋白鑒定提供了必要條件。
華東理工大學等更多的高校也像重慶大學一樣,將學校部分大型科研儀器納入所在地區的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為企業等社會單位解決難題。近日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正式上線,浙江理工大學就將700多套、總價值5億多元的儀器設備納入該平臺。娃哈哈等企業可以進入平臺網站進行預約,檢索到所需儀器后,在該儀器可供開放的時間里選擇預約日期,預約成功后,可進入實驗室自主測試,也可以送樣委托檢測。測試完成后,后臺會根據測試情況進行費用核定,企業再確認付費,此舉減少了企業科研成本投入。
浙江理工大學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處長張瑞林認為此舉是互惠互利的,因為高校同樣面臨儀器設備養護維修成本,而向企業有償開放共享后,收入部分可以用于維護支出。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只是北京、上海等多地所搭建的類似平臺的縮影,更多類似平臺已經運行多年或正在建設,這類平臺也正通過互聯網的力量改造自己的線下服務流程,讓企業等社會單位更加便捷地使用大型儀器。例如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北京大學研發實驗服務基地,該基地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手段,讓企業等用戶能隨時了解該基地研發及實驗室資源的變化情況,隨時可獲得測試服務咨詢和研發實驗服務。(記者 劉盾 汪瑞林)
【鏈接】
五措施推進重大科研設施儀器向社會開放
《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提出,為推進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將采取五方面措施:
第一,所有符合條件的科研設施與儀器都納入統一網絡平臺進行管理,各個管理單位都要按統一標準建立在線服務平臺,納入國家管理平臺。建立開放記錄,對設施和儀器的使用分布和使用情況公開。
第二,實行分類的開放共享。大型科學裝置和科學儀器中心要把“開放”納入到日常管理;對于科學儀器服務單元和單臺(套)50萬元以上的科學儀器設備,按照不同專業或儀器功能,打破管理單位界線,形成專業化、網絡化的科研儀器服務機構群。
第三,建立開放共享的評估體系。建立統一的評價制度,引入第三方評估,對通用和專用設備分別制定評價標準和辦法,并定期向社會公布結果。
第四,加強開放中的知識產權管理。一方面,用戶獨立開展的科學實驗形成的知識產權由用戶自主擁有,論文等要明確標注利用儀器情況;另一方面,建立統一的網絡管理平臺后,要加強網絡環境下的數據安全管理。
第五,強化管理單位的主體責任。明確管理單位法人責任,通過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專業化的技術服務團隊等,提高利用效率和開放水平。
高校大型儀器使用情況請見“高校大型儀器“沉睡”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