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知情的當地村民直到2005年仍食用污染田地生產的大米,不少村民被檢測出鎘超標。10年前,黃懷權的髖關節股骨頭壞死,手術后,他喪失了勞動能力。 權義 澎湃資料
經過10余日的體檢和分析,12月9日晚,廣西壯族自治區衛計委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通報大新縣五山鄉三合村常屯村民的最新體檢結果稱,受檢村民中未發現有鎘污染致慢性早期健康危害的個體。
該結果依據標準為《環境鎘污染健康危害區判定標準》(GB/T17221-1998),標準認為尿鎘、尿β2微球蛋白、尿NAG酶三項指標同時超標的受檢者應確認為“鎘污染所致慢性早期健康危害的個體”。
廣西衛計委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仍有多位村民尿鎘等單項健康危害指標超標,衛生部門將動員他們觀察治療,并提供醫療救助。
而大新縣政府已成立30人的鉛鋅礦重金屬污染區治理工作領導小組,正動員村民生態搬遷并加快環境污染治理。
《環境鎘污染健康危害區判定標準》的參與起草者之一,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尚琪12月10日告訴澎湃新聞,在阻斷鎘暴露途徑之后,身體中的鎘會緩慢自然排出。
此外,2000萬元的中央2014年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已下達至大新縣,主要用于岜落山礦段采空區地下涌水重金屬治理項目,該項目旨在阻斷常屯耕地重金屬污染源。
三合村村頭,出銀山下一條排水溝,廢礦區的泛黃的水匯集在水溝,流經村莊、田地,成為當地鎘污染主要渠道之一。 權義 澎湃資料
未發現三項健康危害指標同時超標者
00[熱點]課桌上裝“欄桿”防近... | 12歲女孩被撬窗抱走殺害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 坐落在廣西大新縣五山鄉三合村常屯的鉛鋅礦建于1954年,2001年破產。鉛鋅礦存續期間,含鎘等重金屬的廢礦污水處理不當,長期污染常屯村民耕地。 2000年,由廣西環境地質研究所出具的對常屯農田受污染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耕地主要污染物包括鉛、鋅、鎘、汞等,其中農田灌溉水樣含鎘超標17.4倍,土樣最高超標達29.1倍,耕地上種植的稻谷含鎘超標11.3倍。
2005年,大新鉛鋅礦環境污染事件被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批示,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組織專家對污染源及當地水、土、農作物全面調查,并停止探礦活動,禁止在被污染耕地上種植農作物。但近年來部分村民患上骨痛病,關節變形,他們懷疑這與重金屬污染有關。
澎湃新聞11月25月獨家披露“廣西大新縣村莊遭鉛鋅礦重金屬污染”事件后,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大新縣三級政府相關部門高度重視。11月26-29日,該區衛生計生委安排自治區職業病防治研究院組織有關專家和醫務人員共22人赴大新縣五山鄉三合村常屯為當地居民開展健康體檢。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計生委12月9日通報,本次體檢對象為三合村5歲以上居民,共有556人領了體檢表,實際參與體檢545人,重點檢查尿鎘、尿β2微球蛋白、尿NAG酶、肝、腎功能、X線骨骼檢查等項目。
體檢參照標準為《環境鎘污染健康危害區判定標準》(GB/T17221-1998),該標準明確:以尿鎘、尿β2微球蛋白、尿NAG酶三項為健康危害指標,當尿鎘15.0ug/gCr、尿β2微球蛋白1.0mg/gCr、尿NAG酶17u/gCr,三項指標同時達到判定值時,其受檢者應確認為鎘污染所致慢性早期健康危害的個體,并列為追蹤觀察對象。
據通報,參與體檢的545人中,實際有效尿樣為530份。經檢測,530份尿樣中,尿鎘15.0ug/gCr的6人,尿β2微球蛋白1.0mg/gCr的25人,尿NAG酶17u/gCr的22人。沒有發現三項健康危害指標同時達到或超過判定值的受檢者。
村民:希望自治區外第三方檢測機構介入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體檢參照標準未采用臨床較常用的《職業病鎘中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7803-1987》—該標準將尿鎘的臨界值定為5 ug/L,并認為慢性鎘中毒尿鎘通常超過此值。
廣西衛計委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解釋稱,采用《環境鎘污染健康危害區判定標準》而非《職業病鎘中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7803-1987》是經過自治區專家的多次討論決定。
他表示,后者是針對職業鎘暴露人群,而前者針對環境鎘暴露人群,常屯居民適用這一標準更科學。
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流行病與健康影響研究室研究員尚琪告訴澎湃新聞,職業鎘暴露和環境鎘暴露的化合物形態、暴露途徑和劑量均有差別。職業鎘暴露中的鎘的形態是氧化性煙霧,它通過呼吸道進入肺部到血液吸收,其毒性更高;而環境鎘暴露則是通過消化道吸收,這個過程是緩慢累積。
他解釋稱,《職業病鎘中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7803-1987》中所定的“5 ug/L”標準是一個帶預防性質的基礎閾值,它代表某種健康指標出現變化,但未必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職業人群之所以適用這一標準是因其鎘暴露的毒害效果更強,因此標準更嚴。而針對環境鎘暴露人群,應優先參照《環境鎘污染健康危害區判定標準》。
不過尚琪強調,在做鎘暴露對人體健康危害的體檢時,采樣手段、檢測方法和條件是否合符標準對結果影響很大,細微的偏差都會導致結果謬以千里。“看一項體檢結果要首先要看原始數據是怎樣出來的,對數據的可信度做判斷,再做結論。”
對于最新的體檢結果,曾在2005年作為污染區村民代表進京上訪的常屯村民黃團保仍有些疑問,他希望能有廣西壯族自治區之外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參與。
“目前并沒有有效的排鎘治療方法,臨床上主要采取對癥治療。”前述廣西衛計委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村民的治療費用將納入新農合相應的報銷項目,而大新當地政府也表示將啟動救助項目。
12月8日,廣西衛生計生委安排5名體檢中有明顯骨及關節病變的居民到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做進一步的診斷治療。經專家診斷認為,其中3位皮膚結節及關節變形為痛風所致。而另外2位主要為關節退行性病變引起,進一步的檢查目前尚在進行當中。
常屯800村民被納入生態搬遷范圍
針對大新常屯鎘污染地區的環境治理和村民搬遷工作也在進行。
當地食品藥品監督局已將常屯村民飲用水、飼養的家禽和種植的農作物樣品送至上級專門部門進行檢測。對受污染不能耕作的常屯農戶,大新縣有關部門提供每人每月15公斤大米補助,補助時間從每年8個月延長至12個月。
大新縣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介紹,2000萬元的中央2014年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已于今年4月下達大新縣,主要用于岜落山礦段采空區地下涌水重金屬治理項目。
此外,當地政府已成立30人的鉛鋅礦重金屬污染區治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檢查治療組、環境整治組、幫困救助組、項目工作組、對外聯系組、監督檢查組等六個工作組,以做好礦區群眾的體檢救治、土壤水質監測、礦區生態恢復等工作。
大新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縣有關部門在縣城南區落實了160畝土地,規劃建設1600套住房,解決7000名扶貧生態移民的搬遷居住問題。三合村常屯的800多人被包含在內,縣政府正動員村民生態搬遷,對有意愿的農戶優先安排。
“前幾天鄉政府的人下來調查看家里有幾口,是不是愿意搬遷。”常屯村民黃團保告訴澎湃新聞,如果有交通方便、水、電能通的地方他愿意搬遷,但是搬遷后,“如果沒有地種了,生活怎么辦呢?”(責任編輯:un649)原標題:廣西大新鎘污染續:530人體檢報告公布,村民吁第三方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