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邢臺市政府印發《關于全面提升產品質量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發揮標準引領作用、創新質量管理措施等7個方面出臺24項具體舉措,以“真金白銀”的激勵措施,鼓勵企業追求高質量發展。該意見是邢臺開展質量強市建設以來,獎勵覆蓋面最廣、額度最高的專項激勵政策。
《意見》共包括發揮標準引領、創新質量管理、加強科技賦能等七部分24項舉措,既是全面提升產品質量的“加速器”,更是加快質量強市建設助推邢臺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新提升的有效途徑。意見在落實河北省政府要求的基礎上,新增加了6項“真金白銀”的激勵措施,更加凸顯了邢臺鼓勵企業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力度。
一是強化標準引領。在全市各類企業中全面開展對標達標提升行動,找差距、補短板,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每年組織5家以上企業參與河北省企業標準“領跑者”評價,對獲得發布的企業在省3萬元資金支持的基礎上,市級財政再按1:1給予疊加配套獎勵。對主導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標準的企業,在省每個項目分別資助30萬元、20萬元、10萬元的基礎上,市級財政再按1:1給予疊加配套獎勵。對承擔國家級、省級“系列技術標準創新族”和標準化示范試點項目的產業鏈企業,每完成一個相應級別的標準化項目分別給予20萬元、3萬元的資金支持。對在邢臺設立國際、全國、河北省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并承擔秘書處工作(滿一年)的單位,分別一次性資助50萬元、30萬元、5萬元”。
二是強化質量管理。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引進德國、日本等國家的質量專家擔任質量高管,全面推行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到2023年底,全市規上企業全部設立首席質量官。結合我市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的特點,全面推進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幫助小微企業開展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等三大體系提升,到2025年幫扶小微企業不少于300家。培樹質量典型和工匠標桿,開展“邢臺工匠”選樹、勞動和技能競賽、職業技能培訓、質量改進提升等活動,推動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加強質量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鼓勵職業院校主動吸納行業龍頭企業參與專業規劃、課程設置等,合作共建新專業、開發新課程、開展訂單培養。
三是強化科技賦能。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落實研發費用支出稅前加計扣除政策。針對行業共性技術和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在市級科技計劃中給予最高100萬的資金支持。支持我市企業與國內外大院大所、龍頭企業合作,在邢臺轉化一批高水平成果,形成一批重大戰略新產品,打造一批新技術集成應用示范場景,單個項目在市科技計劃中給予最高100萬元的資金支持。支持工業設計中心建設,對認定的國家級和省級工業設計中心且設計作品被應用到企業取得經濟效益,以及對獲得IF國際設計金獎、紅點之星等優秀設計獎的,給予相應獎金支持。深入實施專利轉化專項計劃,充分利用中央財政350萬元專項資金,轉化專利1500件以上。
四是強化質量基礎。做強檢驗檢測機構,對獲批籌建的國家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積極爭取省500萬元資金支持,到2025年,我市省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達到9家。開展產業計量基礎能力提升行動,建立一批急需的先進計量標準,為“邢臺制造”提供計量測試服務,到2025年,建立、提升改造社會公用計量標準4項。加大對高端質量認證機構監管與服務力度,優化認證市場供給,引導企業加強對綠色、低碳、有機產品和優質新產品等高端品質認證,每年培訓服務企業200家以上。推行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深化“質量服務企業行”活動,組織更多的質量專家和技術機構深入企業主動服務,2023年開始,每年服務企業600家以上。
五是強化品牌培育。塑造邢臺品牌形象,探索區域公共品牌、開展制造業高端品牌和農業品牌培育,到2025年,打造15個農業區域公用品牌、12個農業企業品牌、10個高端農產品品牌。積極組織企業參加中國品牌日、各類展銷會、博覽會等活動,在主流媒體及互聯網平臺等宣傳推廣邢臺品牌,提高自主品牌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推動質量聯動提升,發揮產業鏈“鏈主”企業在技術、標準、質量、品牌等方面的帶動作用,實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技特派服務團制度,帶動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將20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頭部企業全部列入省、市政府質量獎培育名單,到2025年,累計培育省政府質量獎企業15家以上。
六是強化監管執法。實施綜合監管,加強“雙隨機、一公開”部門聯合抽查,年度隨機抽查企業占比3%以上。建立農產品、食品、藥品、重點工業品等重要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堅決守住質量安全底線。深化民生領域“鐵拳”行動和“打假保名優”等專項行動,強化對馳名商標、中華老字號、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等品牌保護,依法嚴厲打擊品牌仿冒、商標侵權等違法行為。
七是強化工作協同。推進部門協同,完善部門協同會商、信息共享、聯合執法等工作制度。優化激勵政策,對每年研發投入強度位居全省前10、前20、前30的縣(市、區),分別獎勵150萬元、100萬元、50萬元”,加大產品質量在質量工作考核中的權重,考核結果納入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營造濃厚質量氛圍,在主流新聞媒體推廣宣傳質量標桿先進事跡,對典型質量違法行為依法予以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