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安全備受關注,昨天,去年抽檢出現不合格產品的奶粉企業中,17家企業經過國家食藥監總局審計后仍然存在食品安全管理問題。(2月28日《京華時報》)
食品安全關乎民生大計。“紅黑榜”,一直作為行業“風向標”,在民生產品中成為非常重要的評價標準。百姓大多據此確定將來購買產品的渠道選擇和方向。以往,一些地方公布“黑榜”卻不公布詳單。如今,國家食藥監總局毫不留情讓17家乳企上審計“黑榜”,值得點贊。不過,公眾更關注“黑榜”背后的問題,為何總有一些“黑榜老賴企業”出現,他們“年年上黑榜”,卻一直存在著?
當前,公布“黑榜”詳單,已是“慣例”。本次國家食藥監總局的審計結果顯示,陜西紅星美羚乳業股份、白城龍丹乳業科技有限公司、楊凌圣妃乳業有限公司、黑龍江農墾多元乳業有限公司等17家企業在食品安全環節上存在諸多問題,這就等于以官方方式將不合格企業列入了百姓的黑名單。公布“黑榜”,是保護百姓權益的必要之舉。對百姓而言,他們最關心最想知道的就是那些“黑榜”上的產品,以便在日后的購買行為中有效地避免“花錢買災難”。
合格率重要,名單更重要。對“黑榜”本就不該“猶抱琵琶半遮面”。這是因為“壞榜樣”的力量也是無窮的,請不要再給他們任何“壞”的機會了。不痛不癢、走過場、蜻蜓點水式的“提醒”,只會把他們慢慢慣壞了,到頭來也許還會“咬”傷善良的老百姓。
每一次與民生相關的公眾事件,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即使在平時的監管中,民生問題一直是各地管理部門關注的重中之重。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企業縱向來看卻“年年上黑榜”,以陜西圣唐秦龍為例,其生產的羊奶粉去年曾16次上了國家食藥監總局的“黑榜”。首先這是因為有企業本身對“黑榜”的敬畏不夠,他們視其為“走過場”,在罰款或公關后依然我行我素,讓制度成了兒戲;其次無論“不合格但未整改”抑或“整改不到位”,都暴露出對這些企業的監督存在著嚴重漏洞和管理缺位,既然不合格為何不監督整改?既然整改了為何不到位?如,號稱全國最大的羊奶粉企業陜西紅星美羚去年登陸新三板,但是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其去年也是數次上了黑名單,其出廠的產品未做相關檢測,完全違背了國家要求批批檢測才能出廠的要求,這樣的“堂而皇之”不僅讓企業形象消失殆盡,更會讓當地監管部門汗顏。
民生無小事。對“黑榜”不該不痛不癢,該狠處理。有新聞稱,山東省煙臺市食藥監局評出了2015年度44家“嚴重失信”的藥品經營或使用單位,將直接影響他們換證、招投標等行為——該市自實行藥品安全信用等級管理辦法,將企業的誠信考核結果與換證、認證、變更許可內容、招投標等有機結合,一旦被評為“失信”,將處處受限。這樣的“亮劍”顯然比只公布“黑榜”更有力。
“年年上黑榜”不啻一出黑色幽默。對那些“黑榜老賴企業”,更應該關門整頓。我們也呼吁藥監部門對此次被國家食藥監總局審計企業問題深度調查,依法處理相關人員,并及時將整改情況向社會公布,只有這樣百姓才可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