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認監委出臺促進自愿性產品認證鼓勵政策
2015-12-14
作者:
瀏覽數:847
為了滿足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要求,通過產品認證促進供給端和需求端有效對接,為供給和需求“雙升級”釋放新動能,國家認監委日前發布《關于加快發展自愿性產品認證工作的指導意見》,出臺鼓勵自愿性產品認證的一系列促進政策,大力培育檢驗檢測認證高技術服務業,鼓勵從業機構開發滿足市場差異化需求的新型認證服務,多角度助推“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水平。這是國家認監委繼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改革之后,推出的又一改革利好舉措。
《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打造一批社會公信、具有廣泛市場影響的自愿性產品認證品牌。為此,國家認監委將鼓勵認證機構開發針對不同質量安全特性的產品認證類型,積極開展電子商務、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配送等新領域認證,加快建立低碳、節能、環保等綠色認證和標識體系,開發電子化、智能化、網絡化認證標志標識應用技術,方便消費者和采購商識別驗證。《意見》同時提出,鼓勵認證機構發展海外業務,大力開發國際認證市場,促進國際間認證檢測結果互認,推動我國重大裝備、高端制造、新能源生產設備等產業“走出去”,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采信我國產品認證標準及認證結果。為了激發認證機構的創新活力,鼓勵認證機構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認證標識、認證核心技術等采取法律保護措施。國家認監委將為認證機構開展的創新認證業務開辟“綠色通道”,對相關機構審批、認證規則備案、人員注冊等專門制定快速流程,簡化辦理手續。為了確保認證的公信力,國家認監委將要求認證機構建立質量責任追溯機制,自覺接受市場檢驗和社會監督,承擔認證結果失實的直接責任和連帶責任,并且設立統一的信息平臺向社會公布認證相關信息。
據介紹,產品認證是國際通行的質量與信譽保證手段,能夠有效提高產品質量和消費品質,并且優化市場資源配置。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升級,以及“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消費需求和市場供給日益呈現差異化、品牌化、國際化的趨勢,這對產品認證提出了旺盛的需求。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往往導致良莠難分、優質不優價的現象,消費者難以識別。通過產品認證,能夠給消費者提供理性消費的指引,反過來促使生產者改進產品和質量。目前,發達國家普遍擁有以自愿性認證為主體的成熟完備的產品認證體系,而我國的自愿性產品認證的社會認知度還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當前火爆的“海淘”市場以及“馬桶蓋現象”,折射出我國產品缺少市場廣泛認可的認證評價手段。
我國實行強制性與自愿性相結合的產品認證制度。目前除在20大類158種關系人身健康安全、環境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產品中實行強制性產品認證外,國家鼓勵企業等市場主體開展自愿性認證。相對于強制性產品認證以保證安全性為主旨的“底線”作用,自愿性產品認證則起到促進質量優化的“高線”作用。目前,國家推行的自愿性產品認證有節能產品、節水產品、可再生能源產品、低碳產品、環境產品等認證。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已累計頒發有效的各類認證證書142萬余張,其中自愿性產品認證證書約30萬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