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2015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在北京舉行。與會代表從新視角、新高度交流探討如何以建設強大的中國食品安全產業鏈為目標,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一)專家代表觀點
專家指出,中國食品安全水平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但隨著產業鏈建設的強化,各種隱性矛盾將更多地浮出水面。未來將有更深入的挑戰,需要我們共同面對。中國并不是唯一一個面臨重大食品安全問題的國家,各國之間需要在科學和專業領域內持續加強合作,將相關經驗進行分享。
1. 歐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Patrick Wall:食品安全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在歐盟國家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食品供應安全,二是監管體系對食品鏈的保護能力,三是食品產業對生產食品做出的承諾。
2. 國際食品微生物標準委員會主席Martin Cole博士:食品安全處在一個全球相互依存的環境中,任何國家都不能單憑一己之力進行治理。在過去,食品出現問題時我們很容易能檢測出來,而且不論是糾正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還是將食品安全問題對公眾進行通告通常是由地方當局進行處理。然而,食品供應的快速全球化使得食品安全問題的性質和規模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食品供應全球化意味著我們餐桌上的食品可能來自全球的任何角落,因此食品安全問題也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他同時贊揚中國食品安全中微生物標準的建設在過去幾年有了重要進展,整體水平在提升。
3.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2014-2015年我國食品安全面臨的主要風險與挑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食品安全風險前移,原料污染成第一大風險,涉農企業成高危群體,但短期內難以有效化解。二是食品造假已成為食品工業的毒瘤。近兩年,以惡意添加為主,致人死亡的惡性安全事故已大幅降低;以劣代良,以假亂真的食品造假的諸多安全事件不斷出現。三是隨著中國食品原料進口增幅快速上升,供應鏈原料來源復雜化,管理難度加大。四是風險交流與公眾科普的力度依然薄弱,重拾信任需要強有力的公眾科普,及良好的媒體環境。
4. 美國前國務卿賴斯和希拉里克林頓科技顧問、美國科學促進會前主席Nina Fedoroff教授:中國食品安全的真實是科學家與消費者認知間仍存在較大誤差。以轉基因為例,2014年,全球已有28個國家中的180萬農民在4.88億英畝的農田上種植經過現代分子技術進行轉基因處理的農作物。盡管科學界對轉基因技術改良后的農作物的安全達成了廣泛的共識,而且轉基因農作物也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快速應用,但關于轉基因食品和飼料安全性的爭論卻仍在繼續,有關轉基因方面的公眾科普工作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5. 陳君石:根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對2014年食品安全熱點問題的盤點,可以看出消費者的認識開始趨向理性。同時要看到,我國食品產業的鏈條越來越長且具有復雜性,中小供應商的素質是關鍵挑戰。要做到全產業鏈的食品質量與安全保障,龍頭企業的行動需要向上下游延伸。另外,食品假冒偽劣已成為食品安全議事日程的重點,盡管在專業上兩者不是一回事。在國際上,食品欺詐或摻假被明確定義為犯罪,各國政府紛紛聯合公安部門出臺新措施。政府要增強公信力,必須重視打假。
6. 日本京都大學新山陽子教授:風險交流,是利益相關者之間對風險相關信息和意見進行交換的一個互動過程,也是對食品安全進行風險分析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然而,目前我們尚沒有建立一個有效的互動風險交流模式。在實踐中,風險交流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并不一定都能夠成功實行。此外,人們會在心理上主觀地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的因素的風險進行評估,但由于人們能夠接收到的信息有限,他們對風險評估的知識也十分局限。我們需要了解公共風險認知的特點,了解公眾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的因素的認識和疑問,并針對公眾的認識水平提供風險交流的機會。
7. 與會中外專家一致認為:盡管中國食品安全的整體水平有所上升,但基礎仍需夯實,其中風險交流既是中國食品安全的短板,也是全球食品安全的難題。風險交流仍然是中國食品安全的短板。陳君石強調,新媒體利用所謂的食品安全事件進行炒作,嚴重誤導消費者,政府往往受到很大壓力。如何正確引導輿情,開展科普宣教,是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
(二)企業代表觀點
大企業應對中國食品安全擔負起責任。首先要看到的是概率風險。大企業產品線寬,供應鏈長,同樣面臨龐大基數下的概率問題,比中小企業風險大、責任重,影響面廣。其次,要考慮產業鏈各方的利益平衡。大企業是市場最大的受益者,一定要考慮和顧及產業鏈上下游的利益平衡與和諧。關鍵要尋找理念相同的供應商作放心的戰略合作伙伴,要合理利潤而不是最高利潤。第三,強化培訓,有效提高員工對食品安全的執行力。
1. 杜邦營養與健康事業部大中國區總裁李永敬:由于全球每天增加十幾萬人口,為了滿足生產更營養、更安全、更方便食品的不斷增長的需求,全球食品行業面臨很大的壓力。在食品安全和保護方面,通過研究延長保鮮期、抑制有害菌生長和減少致病菌風險的技術,幫助客戶減少浪費,達到改善食品安全狀況的目的。
2. 李錦記醬料集團主席李惠中:始終守法經營、踐行誠信的企業,也不能以獨善其身為最終的目標。還需要配合政府和監管部門的政策引導和監督管理,形成企業上下游之間一種良性循環的誠信圈,互為制約以保障每一條食品產業鏈上的零缺陷。構建食品產業鏈,還要從誠信體系建設這一基礎性工程抓起。
3. 康師傅中央研究所所長陳應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食品與原物料,需冗長且復雜的產業鏈支撐。其伴隨的環境污染、危害物威脅必須得以有效控制,但僅靠檢驗無法全面維護食品安全。企業需將食品安全安風險的管理方式提升至預防層次,建立任性的風險管理制度,以透明的生產過程與完整的追溯體系,承擔起企業對消費大眾的食安第一責任。
(三)注重媒體參與
大會召開的中外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依然吸引了數十家業內外媒體的積極參與。據悉,隨著中國政府風險交流工作力度的逐年提升,媒體對食品安全專業知識水平的進步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持續舉辦媒體溝通會影響面的不斷擴大,媒體參與度逐年提高,參會媒體已從2011年的15家增加到2015年的50余家。參會專家指出,強化和平時期的風險交流和公眾科普。遠比危機到來時的危機公關更有效。而教育消費者的第一步是與媒體深入溝通。教育媒體人,讓媒體人發出準確、科學的質疑,體現新聞的真實,繼而影響消費者。隨著媒體與專家溝通的深入,目前主流媒體的相關報道已趨于理性,2014年對食品安全的報道量減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