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下午,全國政協第二十五場雙周協商座談會在全國政協禮堂召開,這是2015年的首場雙周協商座談會。國務院有關部委負責同志、全國政協委員、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圍坐一起,就“發揮國家實驗室在原始創新中的引領作用”議題展開熱烈研討。
“無論從當前的國際形勢還是國內科技發展現狀分析,建設國家實驗室都是促進我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措施。時不我待,必須高度重視。把這個議題放在新年的第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討論,夠分量,也夠及時。”一直關注國家實驗室建設的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王梅祥十分興奮,正是他與其他幾位委員在2014年的兩會上提交的多份關于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的提案引起全國政協的重視,并最終成為此次雙周協商座談會的議題。
提案聚焦國家實驗室建設
在2014年的全國兩會上,王梅祥常委提交了一篇《關于全面深化國家實驗室建設改革,提升我國科研原始創新水平的提案》,直指國家實驗室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和與依托單位的關系不明確、財政支持機制不健全、財政支持力度不足、主導引領作用發揮不夠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進才也在其《關于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的提案》中提出,國家一直沒有對籌建中的國家實驗室進行驗收,影響了國家實驗室的人才引進、科研創新和國際影響力,希望國家盡快給出正式的批復和確認。
關注國家實驗室建設的還有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潔凈能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徐濤,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南開大學原校長饒子和等,他們聯名提交的《關于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的提案》提出,應重新梳理、確定國家實驗室的定位、使命、任務,借鑒其他國家國家實驗室的成功經驗和運行體制設計不同領域的國家實驗室,并同時探索管理創新的科研組織模式,對已經籌建和正在籌建的10余個國家實驗室進行驗收。
“據我們了解,在兩會期間,民主黨派、科技界、教育界等很多委員也在小組討論中提到了國家實驗室建設問題,這引起了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張玉臺、副主任陳小婭、常榮軍(駐會)、程津培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辦公室有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在兩會結束后,委員會辦公室翻閱了大量和國家實驗室相關的資料,了解到,我國目前的科技體系和科技體制機制方面仍然存在著缺乏頂層設計和整體布局、科技資源投入重復而分散、科技規劃布局缺乏持續性、在新興產業和國家安全相關領域缺乏強大的國家科技主體隊伍等問題,因此在國家層面上設計、規劃、建設一批支撐和引領國家科技發展的國家實驗室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我們還和提案委員做了溝通,他們都對我國國家實驗室進展緩慢,遠未達到建設預期目標表示出擔憂,更擔心因此而影響我國科技的長期戰略發展。”在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后,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經過研究,把王梅祥常委提出的涉及國家實驗室建設的提案作為備選重點提案報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沒想到經過第四次主席辦公會議通過,被定為了全國政協重點提案,并由我們委員會予以督辦。”委員會辦公室有關負責同志說,大家的努力有了初步的成果。
摸情況找問題
為了最大程度上掌握國家實驗室建設的數據和信息,為之后的專題調研做好準備,2014年4月15日,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組織召開了“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專題座談會暨重點提案督辦座談會,包括王梅祥、李燦、趙進才等提案人在內的二十余位政協委員,提案主辦單位科技部、會辦單位財政部,以及教育部、中國科學院等部門相關司局的負責人、在籌國家實驗室依托單位的專家學者等聚集一堂,溝通國家實驗室建設最近進展情況,匯總國家實驗室建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并就如何加快推動國家實驗室建設建言獻策。
“過去的十余年間,科技部僅對試點的1個國家實驗室進行了專家驗收,對2003年試點建設的第一批其他5個國家實驗室遲遲未開展驗收工作,且對2006年提出的第二批籌建的10個國家實驗室計劃再未提及。此外,國家實驗室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和與依托單位的關系尚不明確,國家對國家實驗室建設的財政支持機制也尚未建立和健全,這些造成國家實驗室在籌建之后遭遇‘愁建’。”王梅祥在座談會上直言。
“國家實驗室建設經過了這么多年的發展,該是到反思和梳理的階段了。國家實驗室的定位是什么?使命是什么?運行模式和體制機制問題應如何解決?實驗室不能只是建起來,而應該做起來,應盡快啟動。就像相聲里說的,第一只靴子已經掉下來半天了,第二只靴子何時落下?如果國家實驗室建設一直這么拖下去,不僅會影響到科技創新,也會影響到國家的公信力。”專門從大連趕過來開會的李燦表示。
在王梅祥看來,現在首先要做的不僅是堅定改革思路,面對國家實驗室籌建中出現的問題,不回避、不等待,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更要協同各部門利益,理順部門、國家實驗室和依托單位的關系,建立和完善政府對國家實驗室的長效財政資助機制,創新管理模式。“只有把這些問題都做好了,國家實驗室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成為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需求問題的主導力量。”
“一提起國家實驗室建設,大家往往都會提到體制機制問題,而體制機制問題是體現在很多細節問題上的,比如國家實驗室的主管部門問題,人員的編制問題等。看似小問題,其實都是關乎實驗室發展的大問題,這些問題解決好了,體制機制問題才能解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林惠民的話音剛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沈保根就對其觀點表達了認同。“不錯,細節問題大領導不管,小領導說了不算。久而久之,就成了絆住國家實驗室發展的大問題。”
當時,全國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致公黨中央副主席程津培一直在認真地記錄著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他在最后發言時表示,“雖然國家實驗室建設走過了很長的路,但我相信好事多磨。我們將深入調研國家實驗室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和各部委一起扎實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進程。”
調研建言形成報告
2014年4月到5月間,由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陳小婭、常榮軍(駐會)、程津培帶隊,由重點提案人、關聯提案人、提案主辦單位科技部相關司局負責人及部分科技界政協委員組成的專題調研組分赴山東和遼寧兩省,開展了“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專題調研。調研組深入沈陽金屬材料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籌)、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航空研究院601所、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室機器人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島高新區、煙臺高新區、沈陽高新區等單位,詳細了解國家實驗室建設的相關情況,并多次召開座談會。
“委員們都很專業,調研的興致也很高,大家在調研過程中充分交換意見,調研報告很快就成型。”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辦公室科技處同志介紹說。
委員們認為,建設體量較大、學科綜合交叉的國家實驗室,以破解戰略性瓶頸為導向,組織重大科研問題研究,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原創能力的必要形式。當前,國家實驗室的目標定位和體制機制問題雖然已基本厘清,基礎研究經費總量也在持續增加,但在R●D(研究與開發)總投入中的比例以及財政科技投入中的比例過低問題仍未獲解決。而且,基礎研究經費的投入方式仍是以競爭為主,穩定支持的份額很低。研究人員不得不花費大量精力去競爭資源,難以潛心研究,影響了重大原創性成果的形成。
調研組建議,應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在協同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把國家實驗室建設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加強基礎研究穩定支持的重要手段,以國家目標和科技重大需求為導向,進一步推進資源配置、人事和評價制度、跨領域交叉機制等方面的綜合性改革,從制度上保障科學、技術和工程的有機結合,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新模式、創造新經驗。
同時,應優化國家實驗室發展的規劃布局。對已試點多年的首批國家實驗室(籌),應盡快組織驗收,依據驗收結果予以認定或限期整改;對以部門及地方經費為主籌建、符合規劃方向、在創新實力和成果上居國內絕對優勢、并已參照國家實驗室模式運行數年取得良好成效的實驗室,應按擇需、擇重、擇優的原則陸續驗收;其他納入規劃的實驗室,按程序逐步啟動,到2020年完成初步布局。
調研組還建議完善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穩定支持機制,推動國家實驗室健康發展。建立中央財政穩定支持國家實驗室的專項經費,強化國家對基礎研究的穩定支持。對以重大基礎科研為主或以重大科學裝置為主要研究手段的國家實驗室,應明確中央財政為投入主體。對于聚集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需求的國家實驗室,還應注重調動地方和企業支持基礎研究的積極性,形成以中央財政為主、地方和企業積極參與的多元化穩定支持新格局。
“2014年7月,我們將調研組的意見綜合,形成調研報告后報送了國務院。2014年8月7日,劉延東副總理對報告作出了重要批示。這是對我們所做工作的最好肯定。”科技處的同志說。
雙周協商只為更高層面推動
按照常理來講,調研報告形成并上報得到批示,同時也作為重點提案進行了督辦,應該算是圓滿結束了,但是教科文衛體委員會領導并沒有滿足已經取得的效果,而是將這項調研課題申報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議題,希望從更高層面推動提案取得更大實效。“令我們感到欣喜的是,全國政協真的把‘發揮國家實驗室在原始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作為了新年的第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議題。”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辦公室有關負責同志坦言,“我們壓力不小啊!”
接下來的工作,重要卻又瑣碎:確定籌備工作牽頭人、做好責任分工和時間安排、搜集材料、安排發言人……去年11月份開始,委員會辦公室為籌備座談會日夜奔忙。“加班已成家常便飯,大家也都能理解,并且能全情投入,畢竟離座談會召開一共只有2個月的時間,時間緊,任務重。”科技處有關同志說,那時候即使是在家里休息,也是滿腦子座談會的事情,突然想起一件需要注意的事或者認為有紕漏的地方,會馬上記下來或直接打電話給相關負責人,“神經高度緊張。”科技處的同志笑言。
座談會上委員會共安排了16位委員和專家發言。程津培強調國家實驗室已成為歐美搶占科技制高點的重要創新載體、建設國家實驗室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盧柯提出,建設國家實驗室,就是要打造一個科研旗艦,培育一支帶領大家挖井的科技發展引領者隊伍;王梅祥建議確立國家實驗室在我國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完善中央財政國家實驗室的穩定支持機制;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鴻鈞認為,國家實驗室作為科研旗艦,要有“中心-分中心”的框架結構,應有持續穩定經費支持與符合實際的管理機制;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生理與升華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則呼吁建立一支優秀的研究隊伍。
“國家實驗室是國家最高層次的創新基地,做的工作應該是‘頂天立地’。頂天,即瞄準國家前沿,產出國際一流的原創性成果;立地,即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服務國家經濟發展。凝練研究任務、打通科技創新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只有這樣,國家實驗室才能夠真正頂天立地起來!”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云在座談會上直言。
委員和專家們在座談會上的發言坦誠而又熱烈,力求全面深刻地反應國家實驗室目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并提出相輔相成、行之有效的建議和意見。“一定要加快國家實驗室建設,提升中華民族的競爭優勢,搶占新興產業的技術制高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夢想不懈奮斗!”武漢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董事長陳義龍的發言表達出了所有與會者的心聲。
在國家實驗室籌建的十余年中,已經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積累了很多可資借鑒的經驗,相信經過全國政協的一系列努力,國家實驗室建設的步伐將走得更快,國家實驗室會真正成為我國科技創新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原動力,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