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引發社會持續關注。《意見》已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將擇日發布實施。記者了解到,國內科技類企業對于大型科研儀器“求賢若渴”,與此同時,科研院所的部分科研設備卻被閑置。人們期待《意見》能夠有效搭建供需方的橋梁。
“當然是跟科研院所合作劃算。我們需要的很多設備,是用于研發而不是生產的,買來也用不了幾次。”北京格源天潤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源天潤)生產技術負責人王桂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格源天潤是一家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各類生物蛋白酶產品的開發與生產。王桂東表示,公司研發過程中需要用到一系列科研設備,包括蛋白質純化設備、層析設備等。與此同時,各種設備都有一定的專用性,因此不同的研發項目需配套相應的設備。這些設備在沒有研發任務時被冷落一旁,若是轉賣出去,售價也將遠低于設備本身價值。
王桂東對科研設備共享一事滿懷期望。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進口的自動化發酵罐為例,企業若自己購買需花費100多萬元人民幣,項目周期大概在兩年左右。一旦項目結束,發酵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形同擺設。“如果科研單位買了這種發酵罐,我們跟他們合作使用,企業不用花巨資購買,而這個設備也能持續用上20多年。”王桂東說。
而共享的意義不僅僅關乎設備,還關乎人員。中科院微生物所大型儀器中心主任劉一葦告訴記者,對于不是全自動化的科研設備,往往需要配備相關技術人才進行操作,而科研院所正是這些人才的基地。如果企業自行培養人才,則培訓費、工資等,對中小科技型企業來說,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據記者了解,全國僅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資質的單位就有5萬多家,對科研設備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近9萬臺(套),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總量54918臺(套),原值總計780.2億元。在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時代背景下,科研設備對社會開放共享,將具有廣泛的前景。
其實,科技企業早已主動找上門,積極與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格源天潤曾經與清華大學合作,共享離心、液相色譜設備等。另據劉一葦透露,科技型企業對設備的渴求度很高。以中科院微生物所為例,其許多設備必須讓企業排隊使用。“特別是我們的電鏡設備,總是排得比較滿。”劉一葦說,但他同時也表示,另有一部分設備長期無人問津,這種現象在許多院所也存在。
一方面是科技類企業對科研設備翹首以盼,另一方面是設備使用率高低不均。在采訪中,王桂東和劉一葦對解決這一問題有一致的看法,即全盤統籌。
劉一葦告訴記者,國內曾有科研院所花費2000多萬購買的設備,沒使用幾次就被閑置一旁。“如果沒有全盤統籌管理,設備的采購、維護和分配使用各自為政,就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他說。
“因為項目具有不確定性,就會造成某些設備一段時間里大家搶著用,另有些時候又很閑。”王桂東告訴記者,如果建立起全國范圍內的統一平臺,就能稀釋由項目不確定性帶來的使用率波動,讓設備和項目高效對接。“當然,建立一個足夠大的平臺,需要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并且要保證資源的公開透明。”
為此,《意見》明確指出,要制定統一的標準規范,建立統一開放的國家網絡管理服務平臺,實現開放信息共享。有專家指出,《意見》的貫徹落實,既可滿足科技型企業對科研設備的廣泛需求,又可以盤活閑置設備資源,將成為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