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情況不予備案
公開征求意見截止日期是2018年3月1號,意見稿規定嬰幼兒配方食品生產企業未將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產品配方、標簽等事項向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的,不得組織生產。
同時,意見稿還指出,四種不予備案的情況,包括以分裝、委托加工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食品的;同一企業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嬰幼兒配方食品的;使用牛初乳原料或在0-6月齡段產品中使用香精香料的;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不應予以備案的情形。
此外,備案材料虛假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食品生產許可證被依法吊銷、注銷的;嬰幼兒配方食品產品配方等存在安全性問題的;嬰幼兒配方食品生產企業提出取消備案等情況下,予以備案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將取消嬰幼兒配方食品備案。
該備案制在知名乳業專家宋亮看來,是政府加強對專業化食品產業領域監管釋放的信號,他認為,該備案制的推行將使得行業更加規范、健康、良性地發展。
牛初乳市場將再次被打擊?
上述意見稿中,牛初乳原料再次重申不允許被添加到嬰幼兒配方食品中。對此,國家乳業技術創新牛初乳產業聯盟會會長段旭煌為牛初乳“抱不平”,“可以用、禁用的原料,嬰幼兒配方奶粉管理規定是很明確的,禁用原料方面不應該單獨提牛初乳,很多東西包括魚油、螺旋藻等都是禁止添加到嬰幼兒配方奶粉,但為何備案意見稿偏偏提牛初乳。”他擔心,備案意見稿這樣提及牛初乳會誤導消費者,讓消費者誤認為嬰幼兒不能吃牛初乳,又會對牛初乳行業造成不應該有的打擊。
資料顯示,曾經的“網紅”牛初乳因2012年4月19日衛生部頒布的“牛初乳禁令”跌入谷底。禁令要求嬰幼兒配方食品不得添加牛初乳,包括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這三類食品,其他食品可以添加使用牛初乳。當時衛生部網站就嬰幼兒配方食品不得添加牛初乳一事作出解釋稱,牛初乳是乳牛產崽后7天之內的乳汁,屬于生理異常乳,其物理性質、成分與常乳差別很大,產量低,工業化收集較困難,質量不穩定,不適合用于加工嬰幼兒配方食品。
而經歷過近6年的調整恢復,牛初乳銷售規模雖遠達不到2012年前的水平,但已出現行業復蘇。目前我國牛初乳粉原料年整體產能約500噸,牛初乳功能性食品已經形成50億元以上的市場規模,且每年以超過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據段旭煌介紹,目前牛初乳市場消費群80%是集中在嬰幼兒及老年人,2012年禁令出臺后,適用于嬰幼兒的牛初乳產品多是獨立包裝的牛初乳。
但宋亮認為,牛初乳在嬰幼兒產品運用目前還沒有臨床研究,能否添加國內還沒定論,出于謹慎考慮所以被禁用。他認為此備案不會對牛初乳市場造成影響,“此前已是禁,目前國內牛初乳作為成人營養保健原料使用很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