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另类在线欧美制服/国产区美女福利/法国啄木乌系列56部/美女被遭高潮免费网站动漫 - 成人午夜爽爽爽免费视频

行業動態 行業動態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檢驗檢測檢疫科研機構——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科技創新發展紀實

2018-01-10 作者: 瀏覽數:1009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與綜合國力競爭的日趨激烈,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核恐怖、生物恐怖、疫病疫情、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以及技術壁壘、反欺詐等危及國家穩定與經濟安全的不和諧音符,此起彼伏。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檢科院”)作為檢驗檢疫中央研究機構,始終緊密服務質檢工作大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推進質量基礎建設、維護國門安全、破除技術貿易壁壘、促進經貿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中國檢科院是國家設立的公益性檢驗檢疫科技中央研究院,其主要任務是以檢驗檢疫應用研究為主,同時開展相關基礎、高新技術和軟科學研究,著重解決檢驗檢疫工作中帶有全局性、綜合性、關鍵性、突發性和基礎性的科學技術問題,為國家檢驗檢疫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并承擔國家質檢總局交辦的相關執法的技術輔助工作。

  在全面貫徹落實質檢總局“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方針的基礎上,中國檢科院始終秉持“崇學尚德、慎思篤行”的院訓精神和“成就事業、享受生活、回報社會”的價值理念,主動適應新形勢、勇于迎接新挑戰,走出了一條適合質檢系統科研事業單位發展的創新之路,在優化環境設施、豐富和集聚科技資源、激發科技創新創造活力、加快人才培養、促進成果產出與轉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重構了發展動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一、在前沿科學和關鍵技術領域攻克難題,填補國內外空白

  中國檢科院始終堅持以科研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基礎,注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尤其是“十三五”以來,中國檢科院緊緊圍繞基礎理論與前沿技術及創新應用,直接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國門安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大、核心、關鍵科技問題,在食品農產品安全、動植物檢疫、衛生檢疫、化學品安全、工業與消費品安全、裝備等多個領域開展研究和技術開發,大幅提升了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其中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國際空白,甚至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在國際上率先系統揭示了食品中有害物的質譜軟電離裂解規律,開創了基于質譜標志碎片的未知風險非靶標篩查技術,闡明了食品安全風險篩查的質譜理論基礎,構建了食品中化學性有害物及生物性有害物代謝物的質譜篩查技術平臺;運用代謝組學、食品組學等組學技術,開創了基于標志物篩選的過度加工食品判定技術,保障了進口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構建了食品質量安全檢測監測技術平臺,研發了系列快檢產品,在重大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應對中發揮了領軍作用。

         建立了1200多種農藥精確質量數據庫和質譜的電子識別標準,自主研發了自動匹配農藥殘留智能篩查和定性鑒定軟件,實現了千種農藥高通量非靶向同時定性篩查的技術突破;率先提出“食品屬性表征與品質分子識別”概念,構建的基于組學和無損快檢的食品農產品真偽鑒別技術體系,改變了該領域標準缺乏、指標混亂等局面,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集成二代測序等多種技術,實現了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快速、準確的鑒定溯源,可用有效用于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中傳染源和傳播途徑的確證、食品農產品中污染源的追溯。建立了食品中常見過敏原多元檢測技術體系,該項儲備研究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建成了植物檢疫學科體系及檢疫性有害生物國境防控技術體系、轉基因產品查驗技術體系,重點突破了外來有害生物與轉基因產品高通量、高精準、快速檢測監測技術和大宗產品檢疫處理技術,研發了系列裝備和藥劑,制修訂了成體系技術標準,大幅提升進出境植物有害生物防控有效性和國境通關綜合效率。

  搭建了外來動物疫病有證標準樣品研制平臺,創制的假病毒制備載體,其包裝容量、表達效率和純度均領先國際同類技術,解決了高風險動物病原微生物檢測缺乏生物安全質控品的技術難題;研發了非洲豬瘟、施馬倫貝格病等外來動物疫病的口岸現場初篩和實驗室精準檢測系列技術方法和試劑盒,構建了動物疫病風險分析模型及信息化風險分析系統,為雙多邊技術交流和談判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牽頭建立了全國口岸傳染病監測哨點技術網絡,建成了國內規模最大的外來傳染病監測生物樣本資源庫,并在標準驗證、標樣研制、無創樣本病原基因檢測和輸入病例病原分子溯源等多領域實現創新應用;在重大突發疫情應對中,第一時間研制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診斷方法并獲國家聯防聯控科技組推薦,形成技術標準應用,儲備了境外新發突發病原體檢測方法。

  提出了兒童用品中有機揮發物、遷移單體、防腐劑等化學危害物質遷移規律,解決了消費品安全風險快速發現、及時處置以及評估難以定量化的技術難題;研發的小型化、易攜帶、成本低的重金屬傳感器,實現了對重金屬鉛、砷、汞、鉻的現場快速檢測;開發了新型的高靈敏、高穩定、低成本半導體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基底,研究成果被《Nature Communications》所報道;開發了基于小型便攜式質譜、離子遷移譜的消費品安全現場快速檢測技術。

  建立了化學品安全檢測技術、質量控制和標準體系,提出了我國建立化學品良好實驗室規范(GLP)體系的實施機制和方案,形成了GLP評價體系和國家制度;提出了典型內分泌干擾物對機體內源性物質和能量代謝干擾的規律,建立了代謝性核受體人源化動物模型,解決了化學品代謝干擾風險評估種屬差異鑒別和定量化的技術難題。

  建立了化妝品中禁限用物質的高通量及快速檢測、化妝品安全性體外替代及相關檢測技術體系,促進化妝品檢測技術領域的國際化對接;構建了化妝品質量溯源技術體系,解決了化妝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安全控制、風險評估以及功能評價技術問題。建立了亞洲最大的志愿者數據庫,開展了基于中國人群皮膚健康大數據結構化分析,形成個體化皮膚健康服務體系。

  開發了便攜式拉曼光譜儀及納米增強試劑,將拉曼快檢技術用于復雜食品基質中微痕量危害物定量化分析,解決了可靠性、重現性等方法學問題。發現了納米金顆粒在特定條件下的聚集效應,建立了納米金顆粒原位聚集增敏定量檢測技術,大幅提高了多種病原試紙法檢測的靈敏度。創新性地開展并建立了溴甲烷精準控制熏蒸和替代新技術的標準體系,研發了大型高氣密全自動熏蒸設施、木材熱處理成套裝備等,解決了進出境大宗貨物危險性有害生物跨境傳播阻斷關鍵技術及專用裝備的難題。

  二、在累累碩果中,凸顯檢驗檢疫行業的科技引領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檢科院搶抓機遇,迎接挑戰,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工作,抓好重大科技立項,拓展檢學研用合作渠道,取得了累累碩果,凸顯了在檢驗檢疫行業的科技引領作用。

  科研立項實現新飛躍

  4年來,中國檢科院共取得包括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百余項。特別“十三五”以來,在“國家質量技術基礎的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NQI)”“生物安全”“畜禽養殖”“現代食品加工”“重大科學儀器”“食品安全”等專項的組織申報中,聯合高校和院所及30多個檢驗檢疫局,牽頭立項10項,獲得近3億元國撥經費支持。同時,立項各類標準制/修訂項目145項。

  科技獎勵持續突破

  4年來,獲得國際獎勵2項,國家科技獎勵3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7項,社會力量獎勵14項。其中,龐國芳院士榮獲國際分析化學家協會(AOAC)最高科學榮譽--哈維·威利獎,成為自1956年設立哈維·威利獎以來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的《我國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主持的“國境轉基因產品精準快速檢測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實現了質檢系統國家技術發明獎零的突破;2017年,又斬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龐國芳院士一舉摘得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

  科技成果量質齊升

  4年來,共發布標準208項,其中國際標準1項、國家標準48項、檢驗檢疫行業標準159項;獲得授權專利169項,其中國際專利3項,國內發明專利128項,實用新型專利37項,取得軟件著作權30余項;出版專著35部,發表的SCI/EI收錄學術論文110多篇。主辦的雜志《植物檢疫》連續多屆入選雙核心期刊。

  科研能力和地位不斷突顯

  作為檢驗檢疫領域唯一的中央級研究機構,擁有食品安全、進出口動物檢疫、外來傳染病控制、化學品安全、進出口轉基因產品及物種資源檢測監測等1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級檢疫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二噁英、納米材料等多個具有權威性檢測能力的特色實驗室。同時,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化妝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生物物種資源檢測鑒定研究中心、進出口工業與消費品風險評估中心、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食品安全論壇聯合秘書處、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旅行衛生合作中心、口岸公共衛生風險管理中心等相繼落戶,為中國檢科院更好地服務國家外貿和經濟發展拓寬了能力展示與服務的平臺。

  三、在落實“質量強國”戰略中,彰顯檢驗檢疫智庫和技術保障作用

  中國檢科院始終站在推進“質量強國”戰略實施和檢驗檢疫事業發展的高度,緊密服務國家質量工作大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為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維護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國門安全、保護國家生態安全等方面提供了關鍵和必要的技術支撐、決策咨詢和智力支持,彰顯了檢驗檢疫智庫和技術保障作用。

         為重大活動和突發事件提供有力支撐

  先后參與完成了國家質檢總局防控SARS、甲型流感、埃博拉病毒、登革熱、中東呼吸綜合征、寨卡病毒病和黃熱疫情的技術支持與防控工作;在應對輸歐米制品轉基因、輸日水餃中毒、三聚氰胺奶粉、農夫山泉、雙匯瘦肉精、日本核輻射、臺灣食品“起云劑”、“地溝油”、“臭腳鹽”等一系列突發事件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4年南京青奧會、杭州G20峰會、“一帶一路”論壇和金磚五國會議等重大活動的食品安全檢測和生物反恐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障;在汶川、玉樹地震災區防疫、食品安全檢測以及災后重建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服務

  “憑技術執法、靠數據說話”,是質檢工作的突出特點和顯著特征,而充分挖掘檢驗檢疫數據內部的邏輯關聯和價值意義,已成為深化改革的深層動力和迫切需求。4年來,共完成風險評估報告759份,520.05萬字;撰寫的進出口產品質量安全分析報告被《質檢專報》和《質檢總局簡報》采用并上報國務院,部分信息被國辦《專報》和《昨日要情》采用,為國家、總局和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提供了大量數據基礎和決策依據。

  龐國芳院士主持的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組織20多家單位7位院士近300多位專家歷時3年調查研究,形成了具有宏觀性、戰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調研報告,并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重要批示。

  強化檢驗檢疫智力支持

  多年來,中國檢科院密切關注國際國內質檢行業的技術發展和前沿動態,充分發揮技術、人才和信息優勢,圍繞進出口檢驗檢疫業務、口岸風險防控、食品消費品安全、大宗戰略資源性商品檢驗監管等涉及國計民生和行業發展的難點和熱點問題開展了大量基礎性和前瞻性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研究成果,為質檢總局、地方政府及相關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派員參加了“質檢總局配合李克強總理出訪加拿大油菜籽檢疫緊急技術交流團”,圓滿完成了所承擔的任務。受邀參加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中新TBT風險評估交流、APEC食品安全政企高層對話等,為第四屆中國—東盟質檢部長會議就加強SPS領域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意見,對談判與交流活動的順利開展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

  四、在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中,解決兩個“一公里”問題

  自2015年10月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和《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陸續發布實施,使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法規體系。在2016年5月30日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李克強總理強調要“解決‘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問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

  不趕浪頭,不隨大流,不踩著別人的腳印前行。在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風云變幻中,中國檢科院積極應對、努力適應,揚己之長、發展強項;以科學的目標和創新拼搏的精神,努力踐行“大市場”戰略思路,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的步伐,讓科研成果所能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需要第一時間發揮出來。

  出臺系列成果轉化支持措施和辦法

  出臺了《促進在編人員離崗創業暫行管理辦法》、《關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實施辦法(試行)》等管理制度,進一步優化了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收入100%用于獎勵,大大激發了科技人員的科研熱情和積極性。

  設立檢驗檢測檢疫行業首支創業投資基金

  2018年1月5日,中國檢科院與啟迪科技服務集團公司聯合成立了中檢啟迪科技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了第一支檢測檢疫成果轉化基金,首期5億元,打造了檢驗檢測檢疫行業技術成果轉化的標桿,并通過不斷完善中檢啟迪技術成果產業化基地建設,對有市場化潛力的科研成果進行轉化、孵化與投資,為技術或項目的核心團隊進行成果產業化與創新創業搭建平臺,這將對檢驗檢測檢疫行業改善融資結構和質量,拓展融資渠道和方式,以及快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產生深遠影響。

  科技成果轉化出現新局面

  通過一系列政策推進,以國家質檢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基地為依托,中國檢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成效突顯,轉化方式也呈現有許可、轉讓、作價入股、技術服務和直接應用等多種形式。

  以中國檢科院化學品所研究團隊為主體設立的中檢科健(天津)檢驗檢測有限責任公司在天津東麗區正式成立,在天津市和東麗區全方位的資助下,將中國檢科院開發的專利技術、標準化技術、信息化技術等在公司載體上轉化應用。

  杭州富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科技企業孵化園區成立,并同時成為“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衛生檢疫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中國檢科院首席專家胡孔新研究員團隊研發的國家重點新產品“病毒氣溶膠采集富集儀及病毒檢測試劑”成功落地,項目獲得了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層次人才創業計劃A類資助”。

  多項專利成果實現了轉化。外來疫病熒光PCR檢測試劑盒在口岸疫情防控中得到應用,成功完成“豬病快速檢測試劑盒”技術轉讓;開通了“中國檢驗檢疫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專業網站,搭建了“食品真實屬性表征技術及數據庫平臺”,打造了科研成果轉化有償共享窗口。

  專業研究機構和部分技術支持機構2016年成果直接轉化收入3330余萬元,較上年增長62%,2017年成果直接轉化收入持續增長,達到4200余萬元,科研成果轉化取得重大突破。

         五、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高層次和國際化人才隊伍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是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近年來,中國檢科院大力實施“人才強檢”戰略,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制度,推進科技人才梯隊建設,優化科技創新環境,不斷解決了人才發展需求,最大限度地實現了高層次人才隊伍對事業的推動引領作用,為全系統科技發展積蓄持久動力。

  堅持并完善首席專家制度

  逐步優化和完善首席專家競聘遴選規則,做到動態考核,能上能下,優中選優,注重給予科研人員相應的責、權、利,賦予首席專家對其科研團隊更大的組織管理權,負責團隊的組建、團隊成員的績效考核和團隊經費的管理和使用,提高首席專家的待遇,建立起與業績掛鉤的績效考核制度。目前已遴選5屆,評出15位首席專家。

  不斷拓寬人才推薦渠道

  近年來,中國檢科院采取“走出去”、“請進來”、“傳幫帶”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拓寬和提升了人才培養的平臺。實施了“青年英才計劃”,加大對優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計劃啟動以來,共有8人先后入選該計劃,促進了科研交流與成果共享,加快了優秀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長。2015年,成功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搭建了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平臺,進一步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通過外部引進與內部培養相結合,科技人才隊伍逐漸壯大,為檢驗檢疫行業和中國檢科院事業發展錘煉出了一支技術過硬、能征善戰的專家隊伍。現有職工1000多人中科研人員比例超過50%,正高級職稱66人、副高級職稱103人,博士學位120多人、碩士學位220多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和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有8人在7個國際組織任職,形成了科學合理的人才梯隊。同時,通過啟動“人才成長”工程,組織策劃“質檢工匠”大型系列報道活動,擴大青年科研英才的影響,推動他們快速成長。

  為系統培養和輸送技術人才

  作為國家設立的唯一的檢驗檢疫中央研究機構,中國檢科院肩負著為質檢總局培養和輸送檢驗檢疫專業高級技術人才的責任和使命,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淀,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4年來,共為地方檢驗檢疫和質監系統培訓青年專業技術骨干90余名,在促進基層技術隊伍建設和能力提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六、審時度勢創新頂層設計,強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

  2014年以來,中國檢科院新一屆院領導班子審時度勢,不斷創新思路,完善頂層設計,根據國家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和質檢科技事業發展的需要,確立了把中國檢科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檢驗檢測檢疫科研機構”的發展目標,并提出了“強院大市場”的發展思路,即在堅持中國檢科院公益性科研機構的本質屬性,堅持以科研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基礎,著力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檢驗檢測檢疫科研機構的同時,強化科研的需求導向和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科技資源中的決定作用,不斷提高科研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形成科研和市場兩輪驅動、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推動中國檢科院各項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調整科研定位,構建科研創新機制

  根據新一屆政府關于轉變職能、國家科技體制改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出入境檢驗檢疫監管模式改革的要求,在原“三定”方案基本定位不變的前提下,將科研的重點聚焦到涉及“安全、衛生、健康、環保、反欺詐”等檢驗檢疫重點領域,做到“六個更加注重”:更加注重面向國家需要、更加注重面向系統需要、更加注重面向市場需要、更加注重獲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更加注重綜合實力的突顯、更加注重團隊和人才產出,充分發揮中國檢科院作為檢驗檢疫系統唯一中央公益性研究機構的“火車頭”作用。

  深化內部改革,創新績效評價機制

  根據事業發展需要,對院內資源進行優化和整合,將原來13個專業研究所合并調整為8個,組建了測試評價中心、化妝品技術中心等新的技術支撐機構,形成了目前5個職能部門、8個研究所、7個技術支持機構和2個院屬企業的“五八七二”新架構。在做強做大院屬企業的同時,扎實推行二級單位成本核算,試行全面績效考核,將科研、技術支持、成果轉化與部門績效和個人利益掛鉤,鼓勵競爭發展,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提高了運行效率。

  夯實發展基礎,創新管理手段

  多渠道爭取資金,對占地130余畝,總建筑面積近9萬平方米的5個院區的科研環境進行了改善,優化了科研設備的配置水平;開發科技管理系統,集成科技成果和科技資源,形成人才、成果、政策等一體化管理平臺;設計研發智慧實驗室智能管理平臺,對總價值超8億元的儀器設備實現了使用效率、有效配置、開放共享、耗材采購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不斷完善和創新的機制為中國檢科院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改革已成為全體檢科人的共識,“強院大市場”發展思路深入人心,既符合發展實際,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為中國檢科院強化改革創新和實現長遠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制度基礎。

  七、以全球視野推動國際國內全方位合作

  近年來,中國檢科院緊緊圍繞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檢驗檢測檢疫科研機構”的發展目標,開展了更加務實和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和人員交流,擴大了品牌影響和知名度。

  立足國內合作“主戰場”

  加強院地合作,積極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與天津市東麗區政府、張家口市政府、遵義市政府、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等簽訂了合作協議,充分發揮中國檢科院科技資源與技術優勢在助力地方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與泰安市政府、山東特檢集團、清華啟迪科服集團四方簽訂了關于共同建設“中檢科泰山檢驗檢測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合作協議,在泰安市岱岳經濟開發區共同打造產城融合、綠色低碳、現代服務業集聚,國際、國內水平一流的第四代高科技園區。

  加強院企合作,與蒙牛集團、茅臺集團、邦迪、惠諾德等大型企業開展了合作與交流,結合優勢資源,實現點對點的技術支持,拓寬了科技合作平臺。

  加強院局合作,與浙江、重慶、山西、寧波、福建等檢驗檢疫局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共同搭建技術平臺和體系,共同推進科技進步,共筑跨境檢疫防線。

  拓寬國際合作“新舞臺”

  與歐盟聯合研究中心、澳大利亞默多克大學、新西蘭恒天然集團、加拿大農業部和食品檢驗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等20多家著名研究機構、高校、國際組織和企業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與澳大利亞默多克大學合作設立了“中澳植物檢疫診斷和處理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中國-西澳聯合檢測實驗室,并與邦迪實驗室(Bondi Labs)合作組建合資公司中檢邦迪(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AI)、VR/AR等先進軟硬件技術,開展檢驗檢測和質量安全領域從業人員技能培訓服務。

  與新西蘭恒天然集團在太平洋(新西蘭)實驗室合作基礎上,著力圍繞乳制品檢測、動物檢疫、標準制定、方法開發、國內實驗室建設等方面加強溝通與合作,推進采信第三方檢測報告,進一步擴大了合作領域。

  豐富交流合作“新形式”

  通過牽頭舉辦或承辦大型學術會議,開展技術培訓等,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和研究探討,促進了整個檢驗檢測檢疫行業的融合與繁榮發展。

  連續成功舉辦了“中國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發展論壇”、“全國HACCP應用與認證研討會以及“全國檢驗檢測檢疫學術論壇”。2017年在杭州舉辦了主題為 “互聯網+與檢驗檢測智能化”第九屆中國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發展論壇,將實現互聯網+與檢驗檢測的有機融合,衍生出新的價值,促進檢驗檢測行業的長遠發展。

        主辦了首屆食品安全科技發展國際研討會、第五屆中美歐消費品安全3方峰會,組織召開了中國-東盟食品檢測實驗室能力驗證研討會。依托這些平臺和載體形式,充分展示了中國檢科院作為檢驗檢疫科技“火車頭”的地位和實力。

  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中國檢科院正在發揮檢驗檢疫科技引領“火車頭”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不久前,《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在全國質量領域引起極大反響,質量要靠科技去強基,要靠科技去引領。只有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才能不斷促進質量提升,才能實現質量強國夢。

  作為我國質檢領域尤其是檢驗檢疫領域重要的科技支撐和技術保障部門,中國檢科院將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注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和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堅定“強院大市場”的發展思路,發揮檢驗檢疫科技引領“火車頭”作用,秉承優良傳統,全力以赴,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朝著“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檢驗檢測檢疫科研機構”的發展目標繼續前行,為國門安全和質檢科技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做出不可或缺的貢獻。

推薦新聞

查看全部 >>
  • 010-51288971
  • 微信咨詢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