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頻繁襲來的大范圍嚴重霧霾,不時啟動的空氣重污染預警,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人們心中焦慮。“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么嚴重的霧霾?”“空氣重污染期間,治理霧霾的重點是什么?”??當“跨年霧霾”等空氣重污染過程頻繁時,不少人發出疑問。
連日來,記者專訪了來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
據統計,2016年9月至12月底,京津冀地區共發生約15次重污染過程。
造成重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局地污染排放、區域污染傳輸、局地排放與區域傳輸疊加,以及氣象條件和地理環境影響,特別是京津冀地區易受西南弱小風影響,整體呈靜穩態勢,加劇了重污染的生成。
不同的污染成因,導致每次重污染過程PM2.5組分的差異。
以2016年12月15-21日京津冀及周邊重污染過程為例,PM2.5組分有較大變化(見圖1)。
北京琉璃河、保定、石家莊,以散煤燃燒為典型特征的有機碳和硫酸鹽濃度較高。鄭州-安陽-石家莊由南向北重污染天數逐漸增加;污染來源由燃煤、機動車與工業向燃煤與工業排放轉變,有機碳占比逐漸升高,硝酸鹽占比逐漸降低。唐山市20-21日由于鋼鐵等工業排放影響突出,導致顆粒物中硫酸鹽濃度劇增,有機碳變化不大。
同時,利用氣溶膠單顆粒飛行時間質譜分析方法,對北京、天津、石家莊等8個城市的顆粒物來源進行了快速實時解析,結果見圖2。燃煤、機動車、工業排放是上述城市的主要污染來源,貢獻率分別占23.3%~46.6%、19.4%~29.8%、8.1%~24.8%。
圖2 重污染時段(19-21日)各城市顆粒物來源解析結果
據了解,自上世紀70年代起,我國就開展了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截至2015年,建成了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空氣質量監測網,共有1436個監測點位,覆蓋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實時監測并發布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一氧化碳(CO)、臭氧(O3)、細顆粒物(PM2.5)等6項指標監測數據和空氣質量指數(AQI)。通過長時間、大范圍的監測,獲取了大量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為深入系統地分析我國大氣污染形勢提供了科學支撐。
2014年開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重點城市和其余各省會城市相繼開展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工作,兩年多來初步摸清了大氣污染來源和總體構成。為重點研究京津冀地區秋冬季重污染來源,2016年11月環保部組建了京津冀及周邊顆粒物組分監測網(簡稱組分網),覆蓋2市3省(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20個城市,構建了集23個手工監測點、13個在線監測點、8個快速源解析監測點、32個氣溶膠激光雷達監測點、1臺激光雷達走航車于一體的區域多參數綜合立體監測體系,對重污染發生、發展、消退過程的顆粒物化學組分特征與來源,進行實時追蹤和快速解析,獲取了大量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