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中國羽絨工業協會在北京召開“線上羽絨制品質量狀況發布會”,在會上公布了中羽協線上羽絨制品質量抽查結果及整體質量現狀,這是繼“2015雙11羽絨制品抽檢新聞發布會”之后的最新檢測結果發布。
此次發布會上不僅向消費者講解了網購羽絨制品容易遇到的消費陷阱,也為消費者提供選購正品行貨羽絨制品的指南與訣竅。
聯手更多電商平臺 將羽絨產品打假“常態化”
今年2月,中羽協在天貓、淘寶、京東、快樂購、東方購物等購物平臺上進行了羽絨制品質量抽查,共抽取羽絨服48件、羽絨被22條。結果顯示:羽絨服合格率為37.5%,羽絨被合格率為31.8%,其中,羽絨服樣品中有12件嚴重不合格,占樣本數25%;羽絨被樣品中有10條嚴重不合格,占樣本數45.5%。(嚴重不合格品主要指用粉碎毛、雞毛或化纖棉填充的產品,這些產品不能稱為羽絨服/被。粉碎毛或雞毛不僅無保暖性、易鉆出,還可能引起過敏及呼吸道疾病,給消費者帶來不良影響。)
本次抽查羽絨服以GB/T 14272-2011《羽絨服裝》為判定依據,羽絨被以QB/T 1193-2012《羽絨羽毛被》為判定標準,抽檢項目包括成分分析、蓬松度、清潔度、耗氧量、充絨量和種類鑒定(如產品標注鵝絨)。
同上一次中羽協發布的檢測結果相比,此次檢測結果中,羽絨被的合格率有所提升,羽絨服的合格率有所下降,嚴重不合格率有所下降。“這就說明,假冒偽劣產品,你打它,它就有所收斂,所以,對于我們行業自律的打假活動,就要堅持不懈、要常態化,讓假冒偽劣產品無處可逃。”中國羽絨協會理事長姚小蔓說。
2015年10月,中羽協與京東商城簽訂長期戰略合作協議,為加強網絡品質監管共同努力。姚小蔓認為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將會努力達成同更多電商平臺的戰略合作。
“我們更重要的任務是督促平臺的管理部門,提高監管的水平和能力,杜絕管理的疏漏,讓想鉆空子的人鉆不了,我們的目的是跟他們更加廣泛的合作,來給他們當參謀,提供更加專業的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理順、改善這種混亂的局面。”姚小蔓說。
警惕消費陷阱 虛標關鍵詞要注意
很多消費者在網上購買羽絨服,一方面是因為款式新穎、選擇較多,另一方面是圖價格便宜,那么在追逐“價廉”的同時就很容易買到質量不合格的產品。
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消費者投訴情況,出現質量問題的羽絨制品相當一部分是通過網絡平臺銷售的。
由于電商平臺對于商品的分類不清楚,使得消費者很容易陷入消費陷阱。在一些知名電商平臺上不難發現,一些店鋪通常會用很多形容詞來形容一件商品,比如一件商品上標注著“化纖棉 賽羽絨 賽蠶絲 賽羊絨”,這種將很多關鍵字放到一個產品名稱上的做法是為了提高搜索幾率,“你搜哪個詞都能搜到,就很容易給消費者造成誤解,這就是電商平臺在管理上出現的漏洞,應該要劃分清晰,是什么就是什么。”姚小蔓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說。
除此之外,消費者在線上購買羽絨制品時還會遇到“產品吊牌信息不完整”等大量欺騙、誤導的消費陷阱。在抽查的樣本中,水洗標和吊牌信息不相符的現象很常見。
目前羽絨制品的執行標準和判斷依據是GB/T 14272—2011《羽絨服裝》、QB/T 1193—2012《羽絨羽毛被》。在檢測樣本中,就有不合格商品的吊牌上寫著2002版的執行標準,根據相關規定,新的標準出臺后,舊的標準就應當自行作廢。庫存的商品也應當在新的標準出臺之后,換成新的執行標準才可以上架銷售。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栗廣元介紹,2015年上半年,中消協開展了輕薄羽絨服比較試驗,發現近三成產品充絨量缺斤短兩,影響到保暖效果,不少產品明示值比實測值低31%。2015年以來,北京、遼寧、山東、重慶、甘肅、寧波、南京等地消協組織也針對兒童羽絨制品及其他羽絨制品開展了比較試驗,發現充絨量與產品標識不符合的情況較為突出。
隨著我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網上購物。由于網絡購物的特殊性以及羽絨制品內在特性,給消費者線上選購優質羽絨制品造成了諸多困難。因此,中羽協會將“線上羽絨制品質量狀況發布會”常態化,并將以更加權威、便捷的方式推送給消費者。
原標題:中羽協發布最新檢測結果 將羽絨產品打假“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