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高速發展已成為市場關注的亮點,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預測,2020年物聯網設備數量將激增至260億美元,物聯網將使全球經濟增長1.9萬億美元。環境監測行業作為物聯網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在其光鮮的外表下,更應該挖掘內在價值。
環保問題突出,變革驅動快速發展
據亞洲開發銀行2012年報告,中國排名前500的城市中,只有不足1%的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頒布的標準,其中7個中國城市名列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列。據2013年中國地理調研報告估計,90%的中國城市地表水遭到污染,其中三分之二屬于嚴重污染。資源枯竭和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最大的瓶頸,嚴重阻礙了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計劃中的大多數環境指標,包括氮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水污染都沒有能夠圓滿完成。環境狀況引發了一系列如呼吸系統疾病,癌癥,發育遲緩等公共衛生問題,同時對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傷害。
面對嚴峻的環保壓力,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中國的環境保護正在由“末端治理”向“總量控制”轉變,由“局部污染源局部治理”向“環境質量整體改善”轉變。污染治理,監測先行,作為環保產業鏈最上端的行業,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一是空氣質量監測將向覆蓋更廣泛區域,污染源監測將向燃煤鍋爐、超低排放監測發展,VOC監測已被納入“十三五”規劃;二是“水十條”將推動水質監測細分領域發展;三是在國家大力推動第三方運營維護服務的背景下,環境監測設備廠商正在由單純的設備提供者向環境監測系統及運營維護轉型;四是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智慧環保”建設,推進環保行業信息化發展,保證實時監測和執法治污的及時高效。
物聯網技術加速產業鏈整合
對整套環境監測系統而言,主要由環境監測儀器、數據傳輸網絡、系統平臺和分析應用等構成,下游市場則主要集中在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兩個領域,從行業分布來看一是政府的環境監測站,一是造紙、石化、電力、鋼鐵等重點排污企業。
各級環境主管部門希望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智慧環保”建設,推進環保行業信息化發展,保證實時監測和執法治污的及時高效。即將監測儀器通過傳輸網絡與系統平臺相連,該平臺通常能實現以下功能:1.結合WebGIS,支持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訪問;2.系統能實現特定的數據采集與管理要求;3.能實現綜合報警管理等。針對上述需求,傳統環境監測企業紛紛展開產業鏈整合,在以前單純的監測設備產品線上擴展系統平臺等涉及信息化的產品。
環境監測行業的企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年營業收入在4億元以上的上市公司,代表企業有雪迪龍、先河環保等;二類是年營業收入在2000萬以上的中等規模公司,代表企業有上海創塔、四川瞭望等;三類是年營業收入在2000萬以下的公司。對于一類企業,從2014年年報分析,部分公司通過參股軟件企業的方式加強自身系統平臺建設能力;對于二類企業,主要通過組建團隊、聯合軟件企業和平臺外包三種方式實現系統平臺能力。
要實時觀察,更要提前預警
通過設備+網絡+平臺的整套系統,物聯網技術為環境的實時監測和執法治污的及時高效提供了有力保證。如果僅僅想通過物聯網技術獲得更準備的感知、更互聯的網絡,那么這是對這項技術給予我們資源的浪費。同時,環境監測不光需要事中觀察的千里眼,也需要事后處理的方案專家,更需要事前預警的算命先生。后者則不是物聯網的簡單應用,而是深入挖掘建立在其之上的大數據和數據模型。一方面,通過統一的數據平臺或者實現跨系統數據整合,確保數據的規范、有效;另一方面,根據不同的應用,建立相對應分析模型,通過仿真模擬,制定解決方案和預警方案。
針對上述描述,有個較為經典的案例:國內某地一監測點時常出現PM2.5超標報警,主管部門百思不得其解,尋求環境監測服務提供商解決,該公司通過數據收集和分析,發現該監測點位于一處交通信號燈旁,當出現一定量擁堵的時候,汽車尾氣大量排放造成PM2.5超標。同時該公司進一步分析,造成擁堵超標的主要原因是該處紅燈時間長達90秒,通過與交通數據交叉分析,建議將紅燈時間調整為60秒,至此解決PM2.5超標問題。
大多新興技術誕生后會經過一段時間的泡沫期和爭議期,面對這樣的過程,應該避免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保守不前,固執的批評其一無是處;另一個極端是云里來霧里繞,將其吹捧的天花爛墜。前者通常是工業領域的守成人士,后者往往為創投圈子的東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