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
報告稱室內PM2.5吸入量是室外4倍
清華發布首個室內PM2.5調研報告,結果顯示PM2.5吸入量室內占八成,辦公室空氣質量更好
一份調研報告顯示,相對于室外PM2.5污染,室內PM2.5污染對人的影響更顯著,PM2.5吸入量室內占八成。在同等外部條件下,辦公環境的室內等級略優于居住環境,樓層17層以上室內等級最優。專家表示,該調研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樓層與室內空氣質量等級目前并無明確對應關系。
數據來源 北京13區縣7703個采樣點
昨日,清華大學發布一份室內PM2.5污染公益調研報告,其表示,此報告為國內首份關注室內PM2.5的大數據分析報告。在兩個半月時間內,調研組共獲得北京市407名志愿者累計11萬小時的室內PM2.5數據,覆蓋全市13個區縣的7703個地理位置。
研究組負責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研究員張林介紹,此次調查的室內場所包括辦公環境、居住環境、公共環境,但不包括地鐵等流動環境。
據統計,現在人們70%至90%時間處于室內,對室外空氣質量,人們可以通過肉眼觀測霧霾強度、網絡獲取PM2.5官方監測值等方式獲取相關信息。然而,對于室內PM2.5濃度,無法進行直觀的能見度判斷,加之室內環境差異性較大,專業PM2.5檢測設備龐大昂貴,難以進行普遍實時的監測,造成人們一直缺乏對室內PM2.5污染程度全面系統的認識和研究。據悉,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目前都沒有室內PM2.5的相關標準和規范。
調研結果 霧霾天開窗會惡化室內空氣
調研結果顯示,在采樣時間段內,北京室內平均PM2.5濃度為82.6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屬于輕度污染水平,且在三分之一的時間內,室內空氣均處于污染狀態,即PM2.5大于75微克/立方米。
張林介紹,根據采集數據計算,志愿者日均面對的PM2.5總量為每小時2018.6微克/立方米,一個人每天吸入肺中的污染物潛在總量累計達到787.3微克,其中室內PM2.5的吸入量占每日總量的80%以上。“這主要是因為人們一天當中有大約20小時是在室內,只有4小時在室外。”張林說,室內的PM2.5吸入量是室外的4倍。
調研結果顯示,在同等外部條件下,辦公環境的室內PM2.5等級略優于居住環境,“家中有很多污染源,如烹飪、吸煙等,而辦公室通常有中央空調,這對降低PM2.5濃度有很大幫助。”張林說。而在同一棟樓中,17層以上的樓層,室內PM2.5等級更優;距離主干道大于500米的建筑空氣質量則相對更好。這主要是因為高空層的大氣流動性更好,主干道則受到機動車尾氣排放影響。
此外,張林介紹,開窗通風的作用則因室外情況而異。當室外PM2.5濃度低于75微克/立方米時,開窗通風有利于室內空氣質量的改善,但室外PM2.5濃度高于150微克/立方米時,開窗通風則會惡化室內空氣質量。
■ 追問
監測數據是否準確?
研究組負責人:數據誤差范圍在10%左右
張林介紹,此次采集的數據來自清華團隊自行研發的PiMi便攜式PM2.5檢測設備。在采集數據的過程中,他們同時將10臺機器分別放于距離全市部分空氣監測站點不超過5公里的區域內,將采集數據進行對比。通過對比發現,便攜設備采集的數據與北京監測站點的官方數據存在大約10%左右的誤差。
另外,張林說,此次調研是清華大學的自主行為,目前,他們還沒有和環保等部門溝通。此次調研活動只是一個起點,未來他們還將與醫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展開合作,基于大樣本量數據,探究PM2.5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
■ 專家說法
距離地面300米以上污染稍低
環保專家彭應登認為,該調研報告的相關結論有一定參考價值,但相關結論此前已被證明,此次調研屬于再一次印證或者量化。另外,室內空氣質量與具體樓層目前并無絕對的對應關系。
“報告得出的結論并不意外。”彭應登介紹,17層以上空氣并不一定更好。此前官方有實驗結論顯示,180米左右的污染物濃度達到了最高值,這個高度遠超17層。他表示,目前關于樓層高度和空氣質量,并沒有特別明顯的規律。
彭應登解釋,污染物濃度在高度上的垂直分布,一定程度取決于氣象條件。在靜穩條件下,近地面由于受到揚塵等影響,污染物濃度確實較高??傮w而言,在距離地面約800米的混合層內,PM2.5濃度比較均勻。而混合層內,約300米左右是個分界點,300米以下稍高,300米以上稍低。
室內和室外環境究竟是什么關系?該報告顯示,在調研期間,三分之一時間內室內處于污染等級,彭應登說,三分之一時間處于污染等級的結論,應該有個前提條件,比如外部空氣質量差、室內不開窗通風、室內人居活動多等等。總體而言,室內外環境相對比較均勻。如果長期不通風,加上室內比較高的人居活動水平,污染物確實容易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