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十位人大代表自掏腰包購買了40余家超市菜場的473個蔬菜樣品,再自費送檢,發現52個樣品農藥殘留超標,不合格率占11%。這些人大代表于11月18日約見深圳市食藥監局、市經貿信委、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座談,提出小菜市場未納入食品安全檢測之列、農產品可追溯制度遲遲未建立、食品安全檢測每天僅1000批次等多項尖銳問題,對與會部門官員的答復,不甚滿意。(11月19日《南方都市報》)
在回答人大代表質疑時,深圳市食藥監局的官員聲稱,市區街道三級都在開展食品安全檢測,過去幾年的檢測量達到了58萬多次,合格率高達99.68%,而今年則有39萬多次,合格率99.47%。人大代表自行采購的菜品,分別來自40余家不同檔次的超市菜場,均為公開出售、名義上納入了主管部門監控檢測范疇的農產品,不合格率卻占了11%。究竟誰的檢測合格率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反映深圳市場食品安全狀況?
有意思的是,與深圳相同,香港歷年公布的食品合格率也在99%以上。但在2011年11月16日,香港特區政府審計署發布的報告卻披露食物監管存在多方面漏洞,香港媒體發布的評論更指出,監管部門只抽查違規風險較低的大型超市,而對雜貨店等零售渠道視而不見,屬嚴重失職。
上述“香港經驗”正是深圳三級食品安全檢測合格率超過99%的奧秘。深圳市食藥監局也承認,現有檢測主要針對“主渠道”,包括大型超市、大型農批市場、學校和食堂。這些主渠道此前曾曝出地溝油、私宰肉流入的消息,主管部門給予嚴管確有必要性,但監控檢測不能僅限于這些服務對象有限的渠道。如果政府開展的食品安全檢測,不斷重復性的選取那些大型超市的樣品,抽樣工作慣例化,甚至有可能會讓檢測的合格率達到100%,但又有什么意義呢?
人大代表隨機采購并送檢菜品,結果證實,大型超市、福田農批市場的合格率確實很高,但其他規模相對較小的菜市場就出現了多個農藥殘留超標的樣品。在深圳市三級食品安全檢測范疇之外的中小型菜市、城中村蔬菜商店,菜品農藥殘留問題不容忽視。深圳市食藥監局和農檢中心均表示要增加檢測點和檢測覆蓋范圍,還將建立起農產品可追溯系統。但這樣的答復仍然高度模糊,究竟何時能夠實現對所有社區、各種規模的蔬菜等農產品銷售場所的監控檢測全覆蓋,市民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在實現監控檢測全覆蓋后,監管部門再度將主要資源用在所謂的主渠道之上,對小型菜市和商品的檢測草草了事?
筆者以為,深圳的食用農產品質量保障工作,不能由食藥監局等主管部門自行確定工作重點、進度和時間表,而應納入人大常委會、人大代表及市民監督,相關的績效評價應建立食用農產品農藥等殘留“零差錯”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