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世宏:更好運用標準 構建公平規范的市場秩序
2014-10-16
作者:
瀏覽數:1100
更好運用標準 構建公平規范的市場秩序
田世宏
標準是規范市場秩序的基礎性制度。今年世界標準日的主題是“標準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標準構建統一市場規則”。以標準規范市場秩序,促進市場統一,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經濟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則需要更加注重標準建設,發揮標準化的作用。
標準是構建市場秩序的重要技術依據
標準,可定義為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
我國古人很早就有標準的理念,并把它作為規范手段,廣泛運用到修身齊家、組織生產和國家治理等方面。“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孟子《離婁章句上》),講的就是要按標準辦事。在生產領域,大禹治水要求“左準繩,右規矩”,活字印刷術更是成功運用標準件的典型。而秦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使普天之下,書同文,市同幣,量同距,車同軌,奠定了秦王朝的治理基礎。
近代標準是西方工業革命的產物,統一的規格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工業化的優勢。而商品流通,特別是國際貿易的興起,要求在更大范圍內統一技術規范。1865年,法、德、俄等20個國家在巴黎成立了第一個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信聯盟。1901年,英國工程標準委員會成立,宣告世界上第一個國家標準化組織誕生。1904年巴爾的摩火災救援由于消防標準不一而受阻,這一事件催生了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院(NIST),及有162個會員國的國際標準組織(ISO)的成立。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貿易組織(WTO)通過簽署技術貿易壁壘協定(TBT協定)等方式,使技術標準成為各成員的行為準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標準是構建市場秩序的重要技術依據,是建設統一大市場的基礎制度。一方面,標準促使技術的規范化,把個體的技術創新轉化為群體共同的技術規范,促進生產規模化、產業化、集群化,形成有序發展的統一大市場。如中山市大涌鎮推廣先進工藝,搶占了全國60%以上市場份額,并通過研制紅木家具“聯盟標準”,規范了全國紅木家具市場。另一方面,標準促使規范的技術化,把抽象的市場要求轉化為具體的文本,準確、高效傳遞規則信息,保障公平競爭。如歐盟標準就是在歐盟指令的基礎上,細化技術要求為標準,奠定了歐洲市場統一的技術基礎。
當前,標準還是我國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當好市場秩序裁判員的關鍵。標準的制定依賴市場主體廣泛參與和普遍認同,通過標準手段來管理市場,使政府單向管理變成社會共同治理。同時,加強標準制定實施,能為事中事后監管提供足夠的技術依據,維護市場秩序。
標準化促進我國經濟有序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標準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我國共有國家、行業、地方標準近10萬項、企業標準100多萬項,覆蓋社會生產、事業各領域。標準在規范生產、貿易、消費秩序以及促進外貿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標準為生產提供技術依據,維護生產秩序。改革開放前,標準是政府組織和管理生產的強制性技術工具,企業依據國家統一制定的標準組織生產。改革開放后,特別是1988年《標準化法》的頒布實施,將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政府制定的標準更加科學,對生產更具指導性。如《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國家標準,不僅規定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要指標,還解決了“建什么、怎么建”的問題,成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工具書。
標準為國內貿易提供技術規范,有力保障經營秩序。我國現有國家標準按技術內容分為產品、基礎、方法、管理、安全、衛生、環保和其他八類,幾乎都關系貿易發展。其中有的直接規定了貿易的規則要求,有的是貿易達成和糾紛仲裁的重要技術依據。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加快出臺了《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零售企業服務管理規范》等一大批與流通管理和貿易服務密切相關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對貿易內容和行為進行明確的界定,規范全國貿易活動。其中農產品生產經營、現代物流服務等領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標準化體系。
標準為公共利益提供了技術保障,有力彌補了市場失靈。我國對涉及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社會管理基本要求的標準實行強制性管理。共有強制性國家標準4172項,累計備案強制性行業標準3439項,強制性地方標準3437項。
通過嚴格的強制性標準管理,有效規避不法趨利行為,解決了市場失靈,維護了公共利益。如今年兒童節前,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有關玩具安全的4項強制性國家標準,進一步規范了兒童玩具市場。
標準還為對外經濟提供技術支撐,有力搭建外貿橋梁。近年來,我國加大標準國際化的力度,相繼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常任理事國,當選ISO主席、IEC副主席和國際電信聯盟(ITU)副秘書長,承擔ISO和IEC技術組織秘書處63個、主席35個,提交國際標準提案298項,已正式發布141項中國標準走向國際,提升了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如我國數字電視標準(DTMB)成為國際電信聯盟(ITU)國際標準后,被11個國家和地區采用或商用,帶動了眾多產品和企業走出國門。
深化標準化改革時不我待
雖然我國標準發展迅速,但由于我國現有標準體系脫胎于計劃經濟時代,存在標準缺失老化、水平不高、實用性不強,甚至相互交叉矛盾等問題,標準規范市場秩序的作用沒得到充分發揮。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和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必須全面深化標準化改革:
大力培育發展團體標準,提升標準適應性。讓市場主體成為制定規則的主要參與方,鼓勵具備相應能力的學會、協會、產業及技術聯盟等專業性組織,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團體標準,增加標準的有效供給,適應市場發展和技術創新的需要。對團體標準不設行政許可,不搞市場準入,由專業性組織自我管理、自主制定、自行發布,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國家將團體標準納入法制管理,制定團體標準發展指導意見和標準化良好行為規范,對其進行必要的規范、引導和監督。
搞活企業標準,提升標準先進性。改革政府對企業產品標準的備案管理制度,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健全誰需要、誰制標、誰受益、誰負責的企業標準責任機制。鼓勵企業積極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標準,制定高于國家標準和團體標準、有競爭力的企業標準。鼓勵企業通過標準聯盟等形式,推廣先進標準,加強行業自律,提升市場競爭力。落實企業標準主體責任,把企業標準承諾納入誠信體系建設,市場監管部門依法監督檢查。
推進強制性標準改革,提升標準有效性。凡是通過市場能夠很好解決的標準問題,政府不再制定強制標準。把有限的行政資源,集中用于事關國計民生、兜底線、保基本的標準制定上。強制性國家標準嚴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社會管理基本要求的范圍之內。縮短強制標準制定周期,抓緊制訂一批急需的強制性標準。加強強制性標準的統一管理,做到全國一個市場、一條底線、一個標準。嚴格強制性標準實施,加強監管執法,嚴守市場秩序底線。
加大標準國際化力度,提升標準競爭力。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爭取承擔更多國際標準組織技術機構和領導職務,將我國優勢特色技術制定為國際標準,增強世界話語權。加大國際標準跟蹤、評估和轉化力度,推動與主要貿易國之間的標準互認,推進優勢、特色領域團體標準國際化。結合海外工程承包、設備出口和對外援建推廣中國標準,并帶動我國產品、裝備、服務走出去。
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構建公平規范的市場秩序,利用市場機制倒逼質量提升,標準化工作任重而道遠。
(作者為質檢總局黨組成員、國家標準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