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廣德福介紹,農業部每年組織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對豬肉中可能存在的藥物殘留及瘦肉精等非法添加物進行檢測。2017年,我國豬肉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2017年我國豬肉的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是99.8%,是近年來監測水平最最高的。針對人民群眾普遍擔心的抗生素、瘦肉精、注水肉等問題,農業部門持續不斷地開展獸用抗生素瘦肉精等專項整治行動、生豬屠宰監管掃雷行動,重點打擊獸藥中非法添加、超范圍超劑量使用獸藥、私屠濫宰,屠宰環節添加瘦肉精、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質等違法違規行為。”
廣德福表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強調“全覆蓋、無禁區、零容忍”,問題豬肉決不允許投放市場。“我們例行監測每個季度組織一次,在150多個大中城市開展例行監測,不定期地搞專項整治、專項檢測。為了保持檢測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進行異地抽檢。檢測結果出來以后,組織國家級的檢測機構對承擔檢測任務的機構進行結果檢驗,保證它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與豬肉的消費量形成反差的是,老百姓對“養豬”有著不少誤解。豬長得快,是被催肥的嗎?中國農科院畜牧所研究員王立賢表示,生豬正常的養殖周期被縮短至五六個月,這與營養均衡的飼料和養殖技術進步密不可分。“生長速度快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第一個方面主要是品種選育,另外一個是飼料營養改善,豬的生存環境、豬舍建筑、飼養管理工藝、飼養技術改善,也會導致豬的生長發育快。現在豬生長發育這么快,從檢測來看,它的肉品質并沒有發生非常多的不利變化。”
談添加劑、談獸藥色變,是專業人士面對的另一尷尬。養豬要喂飼料及飼料添加劑,是否是豬肉安全的隱患?王立賢解釋,添加劑主要是營養成分,不等于“不好的東西”。“現在給豬用的添加劑,大部分都是營養性添加劑,主要提供礦物質、維生素、氨基酸這些營養成分。如果不提供這些添加劑,豬的生長會受到很大限制。我們國家對飼料添加劑有各種規定,包括哪些東西可以加、哪些東西不能加、加的限量是多少。”
至于獸藥的使用,王立賢概括,是“不可能不用”,需要“科學、規范地去用”。“豬60公斤以后,它的免疫能力、抗病力越來越強,就會很少用藥。用藥比較多的集中在小豬、母豬,這個階段用了藥以后,在生長預備出欄的時候,身體里幾乎不會有殘留,很多已經過了休藥期。我們國家對哪些獸藥能用、哪些藥不能用,有一個目錄。給豬治療疾病,是可以用藥的,但是有些藥一定要有休藥期,規定什么時候必須結束,就不能再去喂了。”
對于包括豬用獸藥在內的農獸藥,廣德福介紹,我國對其殘留限量值設定了100倍的安全閾值,標準限量值通常為風險評估安全值的1%,非常嚴格。目前,我國農獸藥殘留標準基本覆蓋我國常用農藥獸藥品種和主要食品農產品種類。下一步,計劃每年新制定農藥殘留標準1000項,獸藥殘留標準100項,爭取早日實現生產有標可依、產品有標可檢、執法有標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