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工程質量監管領域,當監管人員在工地發現監管實體質量存疑時,就需要相應的檢測報告進行核查。但是,隨著浙江普陀新區建筑工程檢測市場逐步放開,檢測機構參差不齊,檢測報告弄虛作假情況開始冒頭。對此,普陀區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及時采取智能化管理手段,給檢測報告打上“身份證”防造假,先行一步“補短板”。
這個“身份證”,就是在出具的建筑質量檢測報告中,新增一個獨一無二的二維碼防偽標識。行業監管人員和工程各方只要通過手機微信掃描報告中的二維碼標識,即能連上服務數據庫查看該份報告的編號、工程名稱、見證單位、檢測數據、檢測結論等主要信息,查詢人可核查顯示信息與檢測報告內容的一致性,以判斷報告真偽。
“以前遇到報告與實際情況對不上的情況,基本憑監管人員自身經驗和素養,來判斷報告所示數據是否真實反映工程實體質量和安全水平。”普陀區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質監室主任張狄表示,隨著今后新區檢測市場進一步向外來檢測機構放開,這種傳統監管方式顯然難以滿足更加復雜的市場監管要求。
在檢測報告上引入二維碼防偽標識后,普陀區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就能以此把控各個檢測單位報告的真實性,極大地杜絕虛假檢測報告,保證建筑工程質量安全。同時這也相當于在檢測市場監管中新增加了一種監管手段,讓不斷放開的檢測市場更加規范化運行。
目前經過一個月多的試運行,普陀區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已在線上納入二維碼防偽標識檢測報告1064份,涉及混凝土抗壓、鋼筋焊接、水泥砂石配比、防水等項目。
下步,該單位還將根據普陀新區檢測市場放開步伐以及監管工作的實際需求,繼續擴大二維碼防偽標識檢測報告納入范圍。“以檢測報告‘實名’為突破口,還可以拓寬向下監管鏈條,在探索建立信息化、智能化的建筑原材料質量監管體系上發力,進一步確保普陀區建筑工程質量安全。”張狄說。
原標題:建筑工程檢測報告有了“身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