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11月開始,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8年級學生劉厲(化名)就在校園里聞到奇怪的異味,他一直以為是霧霾,“后來,異味不斷彌漫,越來越濃”。
他聽說這異味是從學校對面飄來的,那里原來是化工廠,關于這片的“毒地”流言也越來越多。父母知道后,專門帶他去醫院檢查,醫生說孩子得了感冒需要休息。而另一名8年級的學生張德(化名)在檢查之后,被發現淋巴腫大,他班上的43名學生中,有很多人出現類似的癥狀。
“有毒”的學校
“我女兒來這里上學之后,不斷掉頭發,去醫院檢查了,淋巴腫得很大。”一位家長看了新聞報道后,準備帶女兒再去復查。
一位家長提供的“常外七八年級學生自發體檢并自愿提供體檢結果的匯總表”上,參與統計的樣本共計641人,體檢異常人數為493人,占76.9%。而“異常”的項目包括“甲狀腺結節”262例、“淋巴腫大或結節”194例、“血液其他指標異常”90例等,其中多數學生同時出現多種異常癥狀。
這位家長提供了自己13歲的孩子今年1月底和3月底兩次體檢的報告單,上面顯示被檢查者“甲狀腺左側葉結節,雙側頸部、頜下、腋窩淋巴結腫大”。
“2016年1月中旬,家長們就自發在校門口抗議過,希望學校能搬離現在的地址,但到學校至今沒給我們明確答復。”家長張先生說。
常州市衛計委組織成立了醫學專家組,定期分析學生健康狀況。醫學專家組組長、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華飛介紹說,今年1月11日至2月29日上午9點,常州8家醫院共接診常外學生就診及體檢597人,檢查結果正常的464人,部分檢查指標異常的133人。其中,甲狀腺結節71人、頸部淋巴結腫大22人、甲狀腺結節伴頸部淋巴結腫大17人、肝功能異常5人、腎功能異常8人、支氣管炎3人、橋本兩人、左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1人、WBC<4000的4人。
華飛說,專家組針對學生檢查指標的異常情況進行了專門分析,但學生出現的這些癥狀“是不是與環境污染物有關,還無法確定”。
對于網上所傳的白血病和淋巴癌的案例,華飛表示,經過核實,不存在得白血病的學生,存在一起淋巴癌案例,但發病是在2015年7月,當時學校尚未搬遷到新校址。
據常州市政府通報,目前,全校應到校的2451名學生中,除1人事假、4人病假、5人正在辦理轉學手續外,其余學生全部到校;210名教師中,除3人病假外,其他教師全部到校,學校教學秩序正常。
反復檢測背后的博弈
常州外國語學校校長曹慧原以為搬到新學校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此前的老學校是上世紀80年代的建筑,擁擠而且有安全風險,沒想到遷入新校短短幾個月時間,校園中就開始彌漫異味。
曹慧原表示,去年8月,學校遷入之前專門委托相關機構進行了室內檢測,“就怕裝修有毒氣殘留”。
然而,去年12月中旬,她也聞到了空氣中的異味,后來發現學校對面有人在施工,那里原本是化工廠,政府開放用作商業用地進行土地修復。隨后,她向區政府反映了相關情況。
12月25日,新北區環保局要求全面停止施工。但在接下來半個月里,氣味并沒有消失,反而加重了。
不斷有家長找到學校抗議。后來學校決定,1月12日,七年級和八年級回家自習,沒有舉行期末考試,直接放寒假,而九年級學生和高中部學生在校參加期末考試。
1月15日,新北區政府作出決定,將該地塊由商業開發調整為生態公園。5天后,該地塊調整報告通過專家咨詢評審,隨即啟動修復調整工程。2月15日,工程通過驗收,專家組作出結論:工程已達到預期環保治理效果,空氣質量檢測結果完全達標。
曹慧說,學校與建設方商定的結果是,寒假1月21日開始施工,2月5日完工,2月15日要拿驗收結果。
2月18日,學校委托第三方對學校室內、室外、地下水分別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合格,學校認為已具備開學條件。
但家長們接到2月21日的開學通知后,對此表示不理解,對檢測結果也不認可。
3月24日,上海一家公司在常州外國語學校校區內開展采樣了工作,內容涉及室內空氣、土壤以及地下水,采集樣品送到兩家不同的檢測公司進行檢測。一份由學校委托檢測機構送檢,另一份由家長自行委托送檢。
今年4月15日,由常州市環境科學研究院蓋章出具的“關于常外校區環境檢測結果的說明”指出,由于兩家公司在室內空氣檢測采用了不同的檢測方法,導致部分因子檢測限有所差異,但不影響評價結論。對照《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兩家公司檢出的甲醛、TVOC、苯、甲苯、二甲苯值,均遠低于標準限值要求。土壤、地下水檢測結果滿足學校環境質量要求。
是否符合安全距離
直到看到這份說明,學生家長張濤(化名)心中的巨石才落下。但他一直不明白,學校怎么會建在一個化工廠旁。
張濤曾先后七八次到修復土地圍墻外,他記得第一次時看到挖土形成的大坑里有積水,挖出的土堆積在一邊,顏色很深。
據曹慧介紹,2012年7月,新北區規劃局給了學校項目意見選址書。8月,規劃局核發了土地規劃許可證。2011年8月,他們與隔壁另一所學校一起舉行了奠基儀式。2013年8月,他們拿到建設規劃許可證后,才正式施工。
常外項目環評報告由常州環境科學研究院出具,該院院長徐圃青介紹,環評報告中對該地塊包括農藥生產的特征污染因子在內的194種有機污染物進行了檢測。檢測數據表明,常外地塊土壤和地下水未受到污染。
據新北區建設部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原常隆地塊位于新北區龍虎塘街道,是江蘇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常州農藥廠、常州市華達化工廠、常州市常宇化工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原廠址,地塊總面積約26.2公頃。
為改善空氣質量,新北區于2009年5月啟動了該地塊化工企業的搬遷工作,2011年6月前完成原常隆化工等企業搬遷,2013年立項、2014年3月正式實施該地塊修復工程。
常州市新北區環境檢測大隊長吳榮炳說,修復工程挖出的土壤都交給一家水泥廠綜合利用,原本計劃2015年6月完工,但沒想到水泥廠經營不善,無法接納土壤,造成工程延期。
原本計劃在學校開學前就應完成的修復作業,延遲半年之久。
曹慧說,修復作業挖出的土壤形成堆場,而學校7年級教室距堆場不到200米。
徐圃青說,按照要求堆場應做封閉處理,挖出來的土壤被污染,暴露在空氣中,把氣味刮到校園里。
作為該地塊修復工程的建設方,常州黑牡丹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的項目負責人李飛回應,水泥廠表示可以接納土壤,不用分選翻曬,為了減少污染環節,他們并沒有采取鋼結構封閉措施,只蓋了薄膜。
最后,常州市政府對此界定為“由于防護不當導致散發異味引發投訴”。
但最受爭議的是,學校建設在化工用地對面,是否符合安全距離要求。
在常外的環評報告中還專門提到“周邊場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對北地塊的影響”。其中提到,常隆地塊場地土壤和地下水已受到污染,存在人體健康風險和生態風險,并指出本地塊嚴禁開發和利用地下水資源。
此外,報告還特別指出,常隆地塊修復會產生一定空氣污染,學校如果在修復驗收完成之前投入使用,必須注意土地修復產生的污染對在校師生的影響。
國標與“民標”差距有多大
這次風波中,備受詬病的還有檢測標準。雖多次檢測結果都是合格,但學生的實際感受卻不同。
“老百姓反映有味道,去現場檢測結果卻是達標的。”新北區環保局一位副局長表示,如果把老百姓的人體感知度比作“民標”,他認為國標與“民標”之間還存在很大差距。
該局長稱,目前國內的檢測手段與國際先進檢測手段有差距,檢測力量確實跟不上,檢測設備太落后。產生的污染因子多,很多都不在國家標準的檢測范圍之內,“我們只對我們檢測的內容負責”。
常州市新北區環境監測站站長王淑媛也表現了目前基層環保部門的“無奈”。她說,發現問題,只能依靠標準來評價,沒有標準的無法給出評價。
王淑媛介紹,目前,國內空氣質量檢測要求在10項左右。但在室內空氣中存在500多種揮發性有機物,其中致癌物質就有20多種,致病病毒200多種。
實際上,此次常州“毒校”的情況并非個案。
徐圃青說,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化工廠、電鍍廠等都要搬離居住區,但搬離廠房剩下的土地會被地方政府重新利用。很多化工用地會作為商業用地,在這之前必須要對土地進行修復。“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進行環境健康風險評估,調查場地是否有污染,只有達到土壤的功能要求,才能重新開發利用”。
早在2007年,常州就開始將一些這樣的土地進行修復重新利用,僅常州環境科學研究院在幾年內就接受了上百宗這樣的案例。徐圃青說,場地修復的價格很高,沒有資金平衡,地方政府不會去做這樣的項目。
對陷于恐慌的學生和家長而言,已不敢相信那些復雜難懂的檢測數據。他們翹首以待的,是環保部和江蘇省組建的聯合調查組的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