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初央視曝光奔馳、寶馬等豪車存在車內空氣污染問題后,汽車內部的空氣質量問題被愈加赤裸的攤開,一時備受關注。
往前追溯,早在2007年,就有媒體報道稱,在檢測的20個品牌、50款上市3個月以內的國產新車中,僅9款轎車的車內5項有害元素檢測完全合格,多數車型屬于“藏毒車”。一套國家級車內空氣質量檢測標準被呼吁出爐。
同年,相關檢測方法標準“HU/T400-2007年車內揮發性有機物和醛酮類化合物采樣和檢測方法”出臺。接下來,2011年又再度頒布《GB/T27630-2011乘用車內空氣評價指南》,這也是目前大多數車企所沿用的標準。不過此標準僅為推薦性,約束力不足。因而,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制定強制性標準大勢所趨。
時至2014年,強制性標準修訂工作終于正式開始。至今,雖眾車企相比之下已對車內空氣質量問題提高關注,但在行業標準的制定方面,據目前可提供的進度,依然是正在制定中。
10月21日開幕的2015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成果展上,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五家單位聯合發布了車內空氣質量評價工作的階段性成果。
經過兩年的積累,參與檢測的兩家實驗室——上海機動車檢測中心和寧波汽車零部件檢測中心,已經根據評價方法的要求,建成測試環境倉。自今年8月開始,兩家檢測機構對國內13家汽車制造商的16臺樣車進行了國內汽車空氣質量的摸底測試,積累了初步數據,并開始建立乘用車有機揮發物數據庫,了解和評估了整個乘用車行業車內空氣質量的整體情況。這對統一測試條件和評價方法,以及相關標準的制定、修訂積累了數據、經驗和技術。
據悉,在前期的檢測工作中,已有江淮、長城和比亞迪三家公司共計5個車型率先通過車內空氣質量評價,并獲得了評價證書。另外,捷豹路虎、法拉利、上海大眾、北京奔馳四家公司的產品也已送樣,檢測工作正在進行中。
按照規劃,未來還將進一步完善車內空氣評價體系,并逐步將評價工作從乘用車推廣到商用車、載用車輛和汽車零部件領域。
此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成立了車內空氣質量委員會,助推車內空氣強制性標準的制定及未來的實施工作。隨著多方力量的集合,我們盼望這一標準最終落地的那一天早日來臨,畢竟此事與消費者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