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凈水行業3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已成為全球凈水器制造中心之一。2015年,隨著傳統家電企業的跨界涉足,國內凈水器品牌已經突破4000家。然而在市場需求與銷售額穩步增長的背后,強制性標準的缺失正逐漸成為阻礙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
價格混亂宣傳夸張 癥結在于標準缺失
去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對27家凈水器企業進行抽檢的結果,其中合格的有14家,不合格的有13家。中國凈水行業協會秘書長顧久傳表示,凈水器自1986年進入中國以來,至今已有近30年的歷史。但縱觀當下凈水市場,依然無法擺脫品牌繁雜、價格混亂、宣傳夸張等亂象。
粗略統計,市場中的凈水器共分純水機、納濾凈水機、反滲透直飲機、管道超濾凈水機等十幾種。很多企業將“活性炭”、“微濾”等技術名詞作為宣傳重點;更有甚者,以“美容”、“祛斑”、“磁化”為噱頭虛假宣傳,混淆視聽。
家電產業觀察家劉步塵表示,目前市面上凈水產品同質化嚴重,內部管路設計大同小異,均由PP棉、顆粒炭、壓縮炭、RO反滲透膜或超濾膜、后置活性炭等零件組成。此類產品僅僅具備一定的凈化作用,根本無法實現所謂的“超自然”功能。
同時還表示,對于凈水器所使用的材質、過濾材料以及相關的零部件,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就連凈水器的濾芯等關鍵配件的制造也缺乏統一標準,同時還沒有對口的專項質檢部門。“若想解決上述問題,我國凈水器行業亟須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
顧久傳還指出,凈水產品門檻普遍不高,因而吸引了大批投資者跟風加入。一些凈水機生產企業甚至從未進行過自主技術研發,而是購買上述凈水機的零部件進行組裝,并且專門挑選成本低、質量差的買。行業風氣的日漸浮躁,造成了惡性競爭激烈、市場魚龍混雜,非法生產和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的局面。據了解,在我國4000余家生產家用凈水器的企業中,僅有1000多家獲得過國家衛計委批準。
規則相互“掐架”推薦性標準太“軟”
在走訪時發現,其實凈水行業并非沒有相關標準。全國家用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清潔器具分會秘書長魯建國表示,目前國內凈水行業相關標準已超過40條,但其中以企業標準居多。
“國家標準目前主要有4條,但僅有《GB 4706.1-2005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作強制標準執行,而《QB/T 4143家用和類似用途超濾凈水機》、《QB/T 4144家用和類似用途反滲透凈水機》及《GB/T 30306家用和類似用途飲用水處理內芯》則不作強制要求。”換言之,專門針對凈水器行業出臺的強制性標準數量為零,這便導致了凈水企業渾水摸魚,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