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排污染物,咸陽一家企業被處以20萬元的罰款,可企業拒不整改和繳納罰款,79天后這筆罰款飆升至1580萬元。這是陜西省根據新《環保法》開出按日計罰的首張“天價罰單”。(6月3日《華商報》)
新環保法的一大亮點是,不但可以按日連續計罰,而且罰款無上限。輿論形容新環保法處罰違法的力度是“長出了牙齒”,但還有很多評論認為,僅有“狠規定”還算不得“長牙齒”,只有當這種“狠規定”敢咬、咬痛違法者,那才叫“長出牙齒”。因而,輿論中出現了“讓新環保法長出牙齒”的呼聲,實際上是在提醒、呼吁地方政府、環保執法部門嚴格執法,用足法律,敢罰敢“咬”。
陜西省對違法排污且拒不整改的違法企業開出首張“天價罰單”,讓企業和公眾都見識了一次什么叫“新環保法長出牙齒”。然而,所謂“見識”,也只是看見了“牙齒”而已,會不會真的“咬”— 1580萬元的處罰能否最終兌現,還要等待執法活動收尾的情況。陜西省環保局稱,被處罰企業目前已停產,但尚未繳納罰款。那么接下來,被處罰企業會不會主動繳納罰款,環保部門會不會如數追繳罰款,或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檢驗的是“執法的牙齒”。新環保法的力度,是賦予執法者以“牙齒”,而只有執法者真的亮出牙齒去咬,“長出牙齒”之說才是名副其實。中國目前的環境污染問題,除了發展理念與立法不足,很大一個原因是執法的伸縮性太大。如果說,因為從前執法不嚴,導致了環境問題,特別是違法企業對法律的無意識— 比如陜西這家企業面對執法不理不睬,最終讓我們到了不得不用“牙齒”來解決問題的程度— 而終于長出的“牙齒”若不忍下口,只是做做樣子,那么到頭來,所謂“史上最嚴厲”的立法,也只是“嚴厲”在字面上;所謂“長出的牙齒”,豈不成了“假牙”。
1580萬元的罰款,希望有果而終,而不是斷頭爛尾、不了了之,止于“尚未繳納處罰”而再無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