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于國有檢測機構的現狀,網上有很多說法,一個明確的觀點,就是,很大一部分國有檢測機構,小、亂、散、僵,有的機構購置大量的高大上儀器設備,卻讓這些饒有“面子”的寶貝在實驗室里睡大覺。有的機構年檢測產值不足500萬,如果沒有國家補貼,連工資都發不起。······這些現象突出,檢測民間隊也心里有數,看這些檢測民間隊是如何談這些國家隊的?
“國家政策層面已經從去年陸續體現,這塊市場放開了,我們的檢測市場有巨大的市場容量,這里面不乏很大一部分是“國字頭”來做的,但這些國有市場的業務遠遠落后于國內大市場的需求,不能養活自己。我們與國字頭機構合作,我們讓他們做,他們非常不積極,而且儀器的投入產出比也是有問題的,而這些國家隊們又不太操心儀器產出比,這個對于我們民營機構有嚴格的預算,他們是機制內的,沒有活力的,做多做少都是一個樣,對于企業員工來說就是一個安穩,從整體上來說就會導致員工的動力不足,第三,也是他們比較為難,他們想做一些東西,體制也不想不允許他們來做,超過了他們機構檢測的能力范疇,他們就算是“有心也是無力”雖然有很多機構有他的魄力,真正想做一些事情,但囿于體制的束縛,他們的壓力很大,因為他們要變革肯定要觸動一批人的利益,整個運行方案能不能推行下去,這個也不好說,國家是否允許也不好說。所以,國家放開的話,舉個例子,我是XX機構的,我本來是做檢測,我要做某一領域的分析,做這個的項目行不行?這個有可能行,也有可能不行,萬一不行,他們的風險就很大,他們不像民營機構,如果不行的話,大不了賠點錢,對于這些國有檢測機構,如果不行,就不是賠點錢的問題了,這個對他們的變革還是蠻難的。”
“針對于采購儀器,國有企業占優勢,往往他們能夠審批下來的,民營企業采購會考慮很多的必要條件,如:儀器的價格,折舊,將來的利用率等,這些都要考慮,舉個例子,我們花了100萬買的儀器,我們不可能一天只運行兩個小時,而對于國有機構來說,他們的儀器一年只用一次,他們儀器也敢買的,而對于國有機構他們的儀器折舊是正常的放置那里折舊的,而我們民營企業會考慮成本,投入產出比,我們運轉率很高,儀器是加速折舊,儀器的使用周期再加速。也可以這樣說,民營企業的一臺GC-MS的利用率,可能比國有檢測機構的一排GC-MS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