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是《細胞》(Cell)雜志成立40周年,為了慶祝這一周年,Cell雜志特邀請了全球40位40歲以下的生物領域科學家,共同探討科學見解、個人哲學、研究樂趣、面臨的挑戰(zhàn)和他們實驗室外的生活。從這些首席科學家的成長歷程中,我們也許能窺見職業(yè)規(guī)劃的成功因素。
對于這些科學家們來說,人才培養(yǎng)是個重要的問題,如華大基因院長王俊就表示,“我認為年輕科學家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缺乏成長的機會,以及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實現改變。
傳統(tǒng)的評價體系限制了人的創(chuàng)新和機會。華大基因意識到這個問題并革新了人才培養(yǎng)計劃。基于項目的培養(yǎng)平臺讓他們接觸到真正的項目。他們需要承擔責任和積累實踐經驗,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他們意志更堅強、而且勇敢去適應變化。”
對希望進入生物行業(yè)的人,這些科學家都有各自的忠告。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的高大明研究員就說,“好奇心和堅持不懈的毅力,絕對是生命科學研究者需要具備的素質。進入這一領域之前應當確信你已經做好了準備。”
CRISPR/Cas9技術先驅之一,麻省理工的張鋒則認為“有一個好導師非常重要。我在整個學習和培訓經歷中,從好導師那里受益匪淺。Ed Pilkington、John Levy、莊小威(Xiaowei Zhuang)、Karl Deisseroth、馮國平(Guoping Feng)、Bob Desimone、Eric Lander、Ed Scolnick、David Altshuler等等,都在我的成長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清華大學顏寧簡要的表示,“要有遠大的志向并且自信。”
王俊說,“我們處于大數據的時代。讓自己置身這個時代并且去面對改變世界的挑戰(zhàn)。當前和未來的生物科學需要物理、計算機科學、數學等生物學以外的多學科人才。要思想開放、時刻保持求知精神。 以數據為驅動的研究模式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這些信息是遠非我們能消化的。要采取有效的步驟,把實驗研究轉變成理論研究。
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勇氣。”
對于青年科學家們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這一問題,高大明回答認為是“資金緊張的大環(huán)境,加上研究所對文章的高期望值(為了與其它研究所競爭),使年輕科學家很難用多年時間深入研究新問題。對此我也沒有解決的辦法。”
張鋒認為是“年輕科學家現在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包括缺乏資金、難以吸引人才、工作時間長等,還會遇到一些經濟利益上的誘惑。對我而言,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就是,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工作,并且與志趣相投的人合作。我的許多經費申請都被拒了,但我只是繼續(xù)寫更多的申請。”
而他們各自所面臨的問題在于,顏寧說,“我很喜歡在實驗室工作。然而,我發(fā)現自己花了越來越多的時間在文字工作,項目申請,郵件往來等事情上。如何更好的安排時間,已經成了我的一個嚴峻挑戰(zhàn)。”
高大明說,“科學家并不是一個高薪水的職業(yè)。作為一個新生兒的父親,我的薪水只能勉強維持家庭生活(上海的生活成本很高)”
王俊的則是“生活忙碌,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少。第二,盡管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科學問題沒有預期的復雜,但是仍有很大謎題需要解開。我在盡力尋找鑰匙,但是過程依然緩慢。我希望技術能造福于人、預防更多疾病、養(yǎng)活更多人、挽救更多的生命。我常常感受到壓力,我們似乎做得還不夠多,不夠快,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基因組學仍在起步階段,如何能共同加速基因組學的發(fā)展和轉化是未來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 ”
而對于張鋒來說,他苦惱的是“雖然科學是令人興奮的,但極其耗費時間。我很容易就陷在實驗里或沉浸在討論中,結果忘記了時間。我覺得很難在工作與個人時間之間維持一個良好的平衡。”
這幾位華裔的青年科學家在各自的領域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他們的觀點見解也許對許多希望進入,或者已經進入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來說頗具參考性。